对纺纱用棉量的一点看法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纺纱产量达1995.55万吨,同比增长16.69%。对于纺纱用棉量各家有各家的说法,特别是去年国家发改委下发的棉花配额是349.4万吨,但全年累计进口量仅为245.96万吨,相差达100万吨。究竟是发改委高估了国内棉花的使用量还是统计局的数据误差较大?笔者想就此也发表点看法。
1、棉花产量究竟是多少?对于这个问题好像国内的权威部门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2006/07年度的棉花产量就有统计局637万吨,发改委774万吨以及棉花协会、农业部、棉花信息网等等至少五个版本的产量数据,而新疆棉产量更是一个让你莫不这头脑。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发统计公报显示,2006年棉花种植面积540万公顷,棉花产量673万吨,2007年棉花面积的增长应该是19万公顷和增产13%。通过简单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国家统计局通过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调整了2006年的棉花面积为552万公顷,等于增加了180万亩,调高2006年度的棉花产量77万吨。新疆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李京田称,新疆棉花产量的数据误差是根据铁路运输倒推出来的,而其他省份的产量显然无法通过铁路部门来帮助核对,如此看来,国内棉花产量的数据仍可能存在问题。
2、国内纺纱产量是否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在1月10日-11日早开的棉花形势分析会上就已经表明了纺纱产量误差,部分纺纱企业可能前个月没有上报或一直上报,而第四个月突然上报或没有上报的情况。笔者一直认为纺纱产量并没有实际的那么高,例如在2007年的最后两个月,按照国内纱线市场的销售情况来看,纱线市场一直处于弱势调整中,纱价下跌,销量也处于下滑状态,但在这种情况下统计局公布的纱产量依然快速上涨,并达到本年的最高水平189万吨。试想一下,在市场销量不断滑坡的情况下,大家对后市比较看空的情况下,企业难道还开足马力加紧生产吗?所以笔者认为统计局公布的这个产量数据也值得商讨。
3、国内棉花缺口到底该怎么计算?目前国内纺纱耗用棉花的计算方法笔者找到了两种:一是用配棉比测算。二是通过化纤用量反推棉花用量。我们先来看看用化纤用量推棉花用量的:通过计算化纤原料在纺纱中所占的比例、净资源及产销率大致估算纺纱中所耗用的量,然后用纺纱耗用原料总量减去耗用化纤原料的量。笔者认为这种方法计算的耗棉量还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思路是很好的。但在具体操作上难度也是很大的,比如说要计算的这种化纤产量是多少,用于纺纱的比例是多少,这个比例是否会随着化纤原料的应用范围的扩大而增加或缩小,产销率是多少等等。这个方法应该说参加计算的化纤品种越多,算出来的用棉量就应该更为准确,但实际上参加计算的品种越多,误差也就相对增大了,理由是目前用于纺纱的化纤纤维用于纺纱的比例是多少目前还没有人真正统计过,另外统计局给出的产量数据也是比较笼统的,因此误差还是比较大的。如果减少化纤品中的计算,那么计算出来的用棉量是肯定大于实际用棉量的。
我们在来看看用配棉比测算的方法。这个方法的基本思想就是纺纱产量乘以配棉比。据悉,随着化纤短纤产量大幅增加,棉纺厂是用短纤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纺纱配棉比在不断下滑,因此棉花的用量在不断减少。据笔者的了解与大致测算,2007年的配棉比在50%左右,但是目前纺纱厂的配棉比是多少,坊间和政府之间持不同的观点,坊间认为中国的纺纱量被严重高估,为了政绩,为了争取投资,目的不一。毕竟配棉比差1%,一年的棉花消费量相差10多万吨,差7-8个百分点,就有近100多万吨的差距。中国棉花信息网的分析师也认为一旦国内外棉花市场形成联动上涨的格局,棉纺织企业只能加大产品结构的调整,一方面纺高支纱降低成本和销售压力,另一方面加大化纤用量,降低采购资金压力,配棉比例有可能持续下滑,50%甚至45%并非主观臆测,如果以纺纱量来测算棉花需求量,可能要大错特错了。
就具体这两种推算方法,笔者还是比较认同通过配棉比来测算用棉量的,但配棉比这个需要注意纺高支纱和精梳纱的落棉量也是较大的。以上两种方法应该说是各有优缺点,但整个趋势无论是用哪一种方法计算应该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