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金融宏观调控显成效
人民银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努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人民银行3月6日发布的《2003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主要情况》显示,2003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各项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努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金融宏观调控方面,2002年下半年,中国经济走出了持续多年的通货紧缩困扰,开始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2003年初,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并出现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能源交通等“瓶颈”制约,物价上涨压力有所加大。针对经济运行中的苗头性问题,在“非典”疫情、伊拉克战争等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的情况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中国人民银行在2003年4月及时调整货币政策操作,启动央行票据收回流动性,并于当年实施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的操作。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2006年经济运行中贸易顺差过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等“三过”问题仍未缓解,特别是由国际收支顺差导致的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矛盾继续加剧,中国人民银行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流动性管理和货币信贷调控。2007年,经济运行中出现了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并且主要在食品涨价的推动下,通货膨胀压力明显上升,稳健货币政策进一步明确为从紧,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控的频率和力度都是历史上少有的。
今年初,我国南方遭遇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中国人民银行在落实好从紧货币政策要求的同时,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科学把握调控的力度,贯彻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调控方针,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积极支持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总的来看,五年多来,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加强和改进金融宏观调控,注重提高调控的预见性和科学性,以经济手段为主、审时度势,调节货币政策取向和力度,加强流动性管理,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作用,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增长,优化信贷结构。金融宏观调控对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维护了金融的稳定运行,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 前10月纺织业利润增速好于全国规上平均水平 (11-30 10:13)
- 10月衣着类消费价格同比增长2.4个百分点 (11-13 11:24)
- 外贸出口7个月来首次环比下降 纺织服装等出口下降 (11-09 08:45)
- 前8月纺织业增速达7.2% 服装增速落后于全行业 (11-06 08:30)
- 中国前9个月纺织业较去年同期成长7.8% (10-30 09:37)
- 中国9月份纺织业较2014年同期增长6.5% (10-22 11:28)
- 我国纺织跨国布局形势紧迫 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 (10-22 08:55)
- 中国纺织出口形势严峻 加速跨国布局 (10-16 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