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品牌老字号培罗蒙:手工缝制80年 (图)
【现况】秉承祖训
其实今天,定制西服依然占到了培罗蒙西服销售的5%至10%,一件全毛中山装连工带料对外标价8000元,但一般顾客是不得其门而入的。上海西郊的培罗蒙定制服务工厂,接的大部分是“政治任务”,顾客有尼泊尔前国王、埃塞俄比亚前皇帝、法国总统特使、韩国国会议长等。培罗蒙还为上海APEC峰会和上海合作组织定制官员服,并成为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指定服装商。
“简单来讲,完成一件手工制作西服必须的‘推、归、拔、整’4个步骤上,培罗蒙至今仍严格秉承祖训。”金建华说,“文革”中,培罗蒙曾一度改名为“中国服装店”,定制西装业务大幅萎缩。上世纪80年代后,受市场影响,培罗蒙又投身成衣业大军。不过,因一些特殊客户的需求,培罗蒙在全国的品牌服装企业中,仍唯一保留了全手工制作西服的传统工艺,且把西服制作工艺融入列宁装、中山装的制作中。李佩鹤记得,“很多文艺界的名人,像孙道临、陈述都来店里做过西装。连陈毅市长都慕名而来。”
2007年,培罗蒙的缝制工艺被列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8位顶级技师是这项工艺的当代传人,除了尺、剪刀和熨斗这传统“三宝”,他们还用上了高科技———从国外引进的智能服装CAD综合应用系统,把定制客人的人体尺寸输入电脑后,可以直接在人体数字模型上试衣,更换面料和款式,这使得过去72小时的制衣程序,最快可缩减至22小时。
未来3年,培罗蒙计划让定制西服业务走出深闺,分“金银铜”3个子牌3种档次,供顾客选择。日本和香港培罗蒙的前车之鉴,也令金建华头脑很清楚。“走高级定制服装之路,并不等于回到过去的裁缝铺。”手艺是重要的,但设计、营销、服务同样重要。这是培罗蒙把形象店置于南京路上的原因。培罗蒙还打算在大剧院西侧建一个文化艺术设计中心,专设高级手工定制区,由特级设计师和特级技师坐镇。为了让定制服装的手艺得到传承,培罗蒙还计划与高校联合开设“培罗蒙服装教育学院”,专门培养未来的高级裁缝。
不过,打高级定制西服主意的,不止培罗蒙一家———陷于低利润漩涡的国内服装企业,谁都想进入目前还是外资品牌一统天下的“高端市场”。北京顺美服装公司最近就宣布:“准备集中力量,发展售价1万元左右的纯手工西服生产。”在这条道上,80年前的“头牌名旦”培罗蒙,今天凭什么打败对手?
【契机】变革时代
答案也许是:品牌、名誉、文化……
尽管3位传人的聚会最终没能成功,但培罗蒙寻根之心可鉴。“国内某著名服装企业的老总跟我讲过,培罗蒙有一样东西,是他们花了钱也买不到的。”金建华说,作为国内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服装品牌之一的培罗蒙,80年历史留下的不仅是缝制工艺这一“非物质遗产”,还造就了盛名———“培罗蒙,半个多世纪的骄傲”。在老上海心目中,培罗蒙就是摩登的象征,与精致、优雅同义。
60多年前的一幕景象仍然深深留在89岁李佩鹤的脑海中:南京西路284号,两开间的培罗蒙小楼,一楼是落地玻璃大橱窗。周六晚上,当旁边的大光明电影院电影散场,客人一涌而出时,许达昌身穿一件白色大衣,在敞亮的灯光下,在众人的注视下,开始裁剪当时最新式的西装。这也许是当时最别出心裁的品牌广告。出身舟山定海乡下的小裁缝许达昌,确实有着善于经营的精明头脑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更幸运的是,他遭遇了上世纪30年代上海首次融入国际时尚的风潮。在这股风潮中,培罗蒙靠一把尺、一把剪刀和一只熨斗这“三件宝”,打败了众多中外同行,成为西服定制的“头牌名旦”。
改革开放后,“老字号”重逢青春。“当时百废待兴,老百姓需求很大,店里一天也就做10来套西服,供不应求,只能跟现在医院专家门诊一样派号,有人为了做一套西服,早上五六点钟就来门口排队。”李佩鹤告诉记者。
如今,培罗蒙再一次遭遇了重新提升品牌文化的契机。中国服装协会近日发布的《商业创新促进中国服装产业发展》中称,“中国服装业的拐点”已经到来,一场变革正在悄悄发生:内销市场首次超过外销,产业和商业进一步交融,品牌和创意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这种情况下,谁首先完成了产业升级,谁就掌握了未来市场的主动权。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大的财富?中国服装的商业创新成功之路该如何走?在金建华的设想中,在传统中汲取灵感和营养,弘扬和传承精湛手工工艺就是答案。戴祖贻告诉记者,对他和李佩鹤这些老培罗蒙人来说,这个品牌倾注了一生的感情。“‘培’,是加倍努力,提高技艺;‘罗’字,即罗纱,意喻布料;‘蒙’含多蒙光顾之义。希望培罗蒙这个品牌能够发扬光大,不负盛名,不负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