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商家促销春装:失误还是圈套?
进入三月,各地争相打响“春装大战”,但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的乌鲁木齐市,却迟迟没有拉开“新装战役”,相反“冬装促销”仍占据着大量的市场份额。据了解,原因有二,一是新疆天气寒冷,冬季较长,春天一闪而过;二是商场竞争激烈,必须采用大力度促销方式吸引消费者。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乌鲁木齐的大部分商家促销方式多以“实惠”为中心,采取明折明扣等促销手段,比如“减现”、“打折”、“满返”等等。但高调促销的背后,问题也层出不穷,不是促销宣传与实际不符,就是在价格上打起“太极”。
打折信息指向不确切
位于乌鲁木齐市友好路附近的某商场,促销广告随处可见。记者在其鞋类产品销售区域看到,几乎每个专柜都在做不同的折扣活动。
“6.8折优惠促销,机会难得。”某品牌导购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该专柜每一层鞋架的隔板处都贴着“6.8折”的标识。
记者随手拿起一款女式短靴,看到鞋底有三个价位标贴,虽然标贴已有些模糊,但仍能清晰地看见价格,分别是678元、576元、461元。“这鞋子到底是多少钱?”记者不解地问。导购拿过鞋子看了看,把576元的标价撕去,“576元是上次的打折价,678元是原价,打完6.8折是461元”导购说。
在一旁试鞋子的女士听后,举着手中的鞋问:“这双打完6.8折多少钱?”,“这是新款,只打9折,593元。”导购说。“咦?架子上不明明写着6.8折吗?”女士有些不解。“6.8折的是指标牌货架以上的鞋子。”导购指着货架说。
顺着导购所指的方向,记者仔细看了看,根本分不出哪些鞋子是打9折,哪些是打6.8折。
法规链接:
根据《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中的第十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应当明码标价,价签价目齐全、标价内容真实明确、字迹清晰、货签对位、标识醒目。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明示的费用。“满多少减现金”说明不易懂
“满200减80”的广告语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打出这一促销主题的商场紧邻中山路,坐拥乌鲁木齐市商业的黄金地段。在该商场收银台、电梯周边、座椅旁等明显位置都能看到“满200减80”活动的POP宣传。
记者在二楼女装区花328元买了一件毛衣,在六楼针织区买了一套内衣99元。加起来正好超过400元,按广告内容将减160元现金。但在收银台交款时被告知,只能减80元,因为两产品没有同时交款,不能参加“满200减80”活动。
记者就此问题询问了总台服务人员,她解释说:“满200减80是指200元的金额要在一张收银小票上显示才能减80,这在促销广告上都有注明。”记者听后凑近活动内容的宣传牌一看,才发现在“满200减80”大字体的下面还有一些小字,其中的一句话就是“单水票200元”。服务人员见记者一脸的疑问又说道:“单水票,好比你在一楼买了一件商品是100元,又在三楼看中一件衣服,为了减80元的现金,就要将这两样商品的钱一次性同时支付,在一张收银小票上才能减80。”
法规链接:
根据《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中的第六条:零售商促销活动的广告和其他宣传,其内容应当真实、合法、清晰、易懂,不得使用含糊、易引起误解的语言、文字、图片或影像。不得以保留最终解释权为由,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全场几折起”范围不清晰
除以上两种促销形式外,还有一种形式也经常让消费者摸不着头脑——全场几折起,乌鲁木齐市同样也存在着此类问题。
某品牌女装店“全场5折”的促销活动,吸引了很多消费者。记者买了一件白色外套,打完折174元,当要求导购小姐拿件新的时,得到的回答却是:“打折的都是快过季的,剩的几件都挂出来了,白色本来就爱脏,你回家自己再洗洗。”
采访中,一位姓段的女士向记者抱怨:“商场促销形式都是圈套,就是想把消费者吸引进店。”段女士给记者描述了她的一次购物经历。过年前,段女士相中某品牌女装一款毛衫,按该品牌“全场减50%”的促销方法,这款毛衫打完5折应是198元,但当段女士准备刷卡购买时,才发现小票上写着356元。
问其原因,该品牌导购表示:段女士看上的那是新款只打9折。当被问起为什么没有看到9折的标牌时,导购说:“因为现在公司规定,全力打出5折是为了把剩余的冬装销售完,所以对5折的宣传力度大。再说经常逛街的人都应该知道新装是不打折的,只有持有购物广场的会员卡才能打9折。”
法规链接:
根据《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中的第七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应当在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明示促销内容,促销内容应当包括促销原因、促销方式、促销规则、促销期限、促销商品的范围,以及相关限制性条件等。
对不参加促销活动的柜台或商品,应当明示,并不得宣称全场促销;明示例外商品、含有限制性条件、附加条件的促销规则时,其文字、图片应当醒目明确。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后在明示期限内不得变更促销内容,因不可抗力而导致的变更除外。
记者观察
自2007年5月1日《北京市实施<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细则》出台后,各商家的促销形式都发生了改变,“返券”已渐渐淡出了“促销大战”的阵营,取而代之的是“折上折”、“满百减现金”、“满百送礼品”等形式,铺天盖地的宣传让消费者以为真正得到了实惠,殊不知,这其中还存在着一些让人难以揣摩的“规则”。
记者在乌鲁木齐所见的促销问题并不仅仅是个案情况,而是全国大多数城市商业促销现象的一个缩影。商家促销宣传与实际情况不符或误导消费者的现象比比皆是,一些“指东说西”、“避实就虚”的手段,模糊的价格信息把消费者弄得无所适从……
这是商家工作中的失误还是故意设计好的圈套,我们不得而知。不知道这样打着“擦边球”式的促销形式,还要存在多久,我们在呼吁消费者提高警惕,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还要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引起重视,完善法规,让商家卖的安心,让消费者买的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