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缝机:从名牌到民牌的跨越
从“名牌”到“民牌”,虽然仅仅一字之差,但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和程度却大为不同。
回首浙江宝石集团的创“牌”之路,宝石人为了让“宝石”这块牌子在用户心中成为货真价实的“中国名牌”所付出的努力或许其他人永远无法体会,但宝石人从“名牌”到“民牌”的这种思维转变,却或许能够为众多缝制机械企业品牌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考。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从“名”的解释来看,“名”,谓之名声、名誉,是出了名的意思。而词条中对“名牌”的解释更为直白和简单,谓之出了名的牌子。
过去有句话,叫做“人怕出名猪怕壮”。可如今,时代变了,愿当名人的人不在少数。在现代企业里,争当“名牌员工”、争做“名牌企业”已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而且并不鲜见。不管是国营还是民企,不论是大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都在为打造中国名牌,乃至世界名牌产品而努力打拼。这种争创“名牌”的精神是市场经济大潮卷起的浪花,乃是大势所趋。在大浪淘沙般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能否成为名牌企业,能否打造出名牌产品,确实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有哪个企业不使出浑身的解数,在争创名牌的过程中,怎一个“拼”字了得?为了获得产品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其品牌的背后,各个企业都有着自己的创牌套路和招法,都在较着劲地进行比拼。
虽然“路”与“法”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质量”和“品牌”。质量是名牌坚实的基础,而名牌则是品质的综合体现。试想,有哪一个企业会舍本逐末,为了一个名而去弄虚作假,争名逐利,去做表面文章呢?争创名牌,关键是要做实,虚来假去,最后只能害了自己。
对于“名牌”,如今的浙江宝石集团总裁阮小明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说:“名牌是一种责任,是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今天的‘名牌’不是明天的市场。”这种认识,与2003年那个秋天,他从国家质检总局手里接过“中国名牌产品”荣誉牌时的想法是一致的。当时阮小明如是说:“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标志着宝石公司开始了新的起点。公司将紧抓创名牌这个契机,进一步提高和推动质量管理,宝石品牌将始终以市场评价为标准,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提高产品质量上再下工夫。”
“言必信、行必果”。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和决心,宝石人从获得“中国名牌”那天起便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扎扎实实抓质量管理,力争获“全国质量奖”的行动之中。四年的艰辛历练、四年的流程再造、四年的管理创新,已经名牌在手的宝石人这样执著着,这样和自己“过不去”,究竟是为了什么?说白了,就是一个字,“实”。就是为了让那个好不容易得到的“名”副其实;为了让“宝石”这块牌子永远是响当当的,是货真价实的,让其上面不沾有一丝污垢。
在争创全国质量奖的漫漫征途上,宝石人并不注重结果,而更注重过程,注重过程的扬弃、积累、细化、提升……一言以蔽之,就是不满足现状,静下心来,一门心思地狠抓质量,引入卓越绩效管理方法,实实在在提升“名牌”的含金量。在四年艰苦的历练中,宝石人进行了标准培训、开展自我评价、整合企业文化、确定战略目标、顾客驱动成功、重视人力资源、梳理工作系统等诸多方面工作,以不断提高组织核心能力和竞争能力,从容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使企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用户,夯实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在2007年11月,当“宝石”获得全国质量奖之后,阮小明接受采访时说:“荣誉只能代表过去。在未来面前,哪怕是最伟大的过去也都是非常渺小。”“我们的企业愿景是要将宝石品牌打造成世界知名‘民’牌。‘民牌’就是要做人民心目中的名牌,致力于博得民众的信任。就是说,我们把宝石品牌定位成知名‘民’牌,更关注我们的品牌要深入民心,让用户认可。真正让用户享受宝石品牌给他们创造的价值,以及给他们带来快乐。这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听了阮小明的话,不由得让人想起当今那句“名言”——“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把这句话套用到商场中,我想也是一样的道理,让用户认可,使老百姓满意是比获得任何金奖、金杯规格更高、价值更大的奖赏,因为它来自于平民百姓之口,是产品和用户之间的对话,是来自市场最直接的肯定,也是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最有效的途径。“宝石”追求的正是打造民众心目中的这块牌子,而这个牌子也要一直打造到世界去,可谓任重道远。然而,宝石人说:“我追求,故我在。”这就是“宝石”在获得许多“奖”与“杯”之后,为什么又发起向一个新高峰冲刺的缘由。当然,在那高峰上,异常醒目地写着最为朴实却又让人必须下真工夫才能得到的两个字——“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