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可能将扩权 突出宏观职能
商务部成立以来影响最为深刻的一次机构重组正在悄然酝酿。
目前较为流行的一个版本是,在此轮国务院政府机构改革方案通过人大审议后,将以商务部为基础,加入发改委的经济运行与价格管理职能、建设部的建筑质量监管职能、国家工商总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安监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家烟草专卖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标准与质量监管职能,主要负责市场监管和市场竞争秩序的维护,协调内外贸关系,制定和实施国家贸易政策。
在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沈丹阳看来,为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内外市场融合的需求而生的“商务部”,当时并不是大部制的概念。2003年,国务院的机构改革将国家经贸委的内贸管理、对外经济协调和重要工业品、原材料进出口计划组织实施等职能,国家计委的农产品进出口计划组织实施以及外经贸部的相关职能整合到新成立的商务部,从而让“商务部”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历史上一个重要新名词。
虽然这在后来被看做是“大部制”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但在当时,商务部的职能定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内贸+外贸+国际经济合作”上。沈丹阳说,这样的结果是,大家习惯把商务部当成一个行业管理部门,而它本应该是国家宏观经济层面的管理部门。
“商务部机构设置的弊端已经开始显露,尤其体现在缺乏监控经济宏观形势,及时从宏观角度提出宏观调控建议的职能上,比如对国内市场起着关键作用的粮食、能源等产品的价格调控,国家赋予发改委的职能过多,商务部没有多少话语权。”沈丹阳说。
2007年底,商务部迎来一位与前任风格不同的负责人,前发改委副主任陈德铭。“作为国家主管对外经济的第一大部委,商务部正在通过干部调整来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商务部的一位内部人士如是解释。
“新部长在2008年面临的最棘手的任务可能是给商务部一个明确的定位,在管理国内外市场同时,为保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采取宏观调控措施,而陈德铭的调任有可能在两部门之间的诸多分歧上起到一定协调作用。”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说。
更有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的商务部应该像美国商务部一样兼具多种职能。目前,美国商务部的职能包括经济统计、经济发展、海洋与大气管理、电讯与信息管理、专利与商标、技术管理等,集中了我国目前由商务部、发改委等多个部门承担的职能。
而从成立之日起就有“小国务院”之称的发改委,在本轮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将面临“瘦身”。按照已经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未来发改委的职责将有一定改变,剥离出其工业行业管理的有关职责,缩小投资审核的范围,下放部分规划和产业政策管理的权力。
“在大部制改革的设想中,已经提出将发改委的经济运行与价格管理职能划分到商务部。”沈丹阳说。
对于未来会否建“大商务部”,陈德铭则在两会上明确表示,“大部制”是一个方向。“发改委、商务部,所有国务院的下属部委机构改革的共同方向均是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更多转向宏观、转向对战略的研究和调整。”陈德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