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编内饰彰显汽车个性化空间
随着人们对汽车舒适度和安全性要求的提高,汽车用纺织品的需求也逐渐增长。据英国《产业用纺织品市场》预测,未来5年里,仅一辆普通的中型轿车,纺织品用量将达到35公斤。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市场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有专家预测,到2010年,我国需要车用纺织品26.73万吨。不久前,记者就汽车用纺织品生产企业如何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等问题,采访了浙江宏达经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国甫。
满足汽车内饰个性化需要
作为一家汽车内饰面料专业生产企业,沈国甫率领下的浙江宏达经编股份有限公司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经编行业首家上市公司,是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等多家知名汽车公司内饰面料的主要供应商之一。据沈国甫介绍,如今,个性化设计成为汽车设计的趋势,而内饰面料的更换和多样化是整车厂最为常用的方式,纺织面料用于汽车内饰已成为各大汽车厂商改造内饰造型的首选方案。他说,汽车内饰面料属于高技术产品,不仅在原料上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加工工艺及后整理也十分复杂。在美、德、日等汽车工业先进的国家,对汽车内饰纺织品的研究已较深入。他们应用一些新型化学纤维或者采用一些新型无污染染整技术,如用超细涤纶纤维制作的新型仿革织物,使用了相变材料(PCM),可使夏季汽车内的温度至少降低2~4℃,这种材料在欧美市场非常热销。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生产,不论内在质量还是外观款式都处于初级的仿制阶段。他认为,未来汽车用内饰面料的发展呈现两大趋势:一是发展新型组织结构改变面料的织造风格,满足消费者对美观的要求;二是采用新型的功能纤维改变面料的内在质量指标。
汽车内饰面料重在开发
宏达经编作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建有高性能经编面料省级研发中心,自1994年开发生产汽车内饰面料以来,已成功开发了16个高新技术产品,为20多家汽车生产厂批量供货,已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沈国甫告诉记者,汽车的设计使用年限一般为10年,面料还需经过压制成零部件后供主机厂装车,因此对面料性能和品质要求比较高。经编汽车内饰面料的开发要求生产企业在外观(表面风格)、内在质量指标以及与零部件生产商配合这三方面完美结合。在外观方面,与整车的设计风格、设计理念有密切关系。例如经编的车顶、立柱内饰有绒类结构(表面起绒类),要求织物手感柔和、细腻、覆盖性好、舒适。在原料的选用上,断圈织物一般采用加弹丝,蓬松,绒感细腻;成圈织物一般采用长丝等等。内在质量方面,在实际生产中可大致划分为物性指标和理化指标。物性指标主要通过原料丝的合理选择、经编织造工艺的合理组合来实现;理化指标主要通过染化料的选择和染色、后整理工艺的合理设计来实现,还有安全性指标是国家强制性要求的指标。与零部件生产商的配合方面,由于纺织面料是一种柔性材料,所以必须依托其他材质压制成零部件才能供汽车制造厂装车。目前车顶有热模法、冷模法,立柱有低压注塑,其他有高频焊接、水切割等零部件生产工艺,其零件形状也复杂多变。不同的工艺和形状对面料有不同要求,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双方互相配合、互相适应。
完善车用纺织品配套渠道
沈国甫强调,随着汽车用纺织品对纺织面料功能、标准要求的日益提高,生产企业只有加强研发力度,并坚持行业间联合开发、生产、经营,才能提高我国汽车用纺织品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为此,他提出三个建议:第一,加快技术创新,提高设计水平和新产品开发能力。目前不同汽车厂家的订货要求大都出自技术引进资料,纺织企业只能以“仿制”为主,新产品开发能力受到限制。今后,一定要从与整车厂共同发展的利益出发,走出一条引进-消化-自主开发的道路。第二,规范质量检测,制订国家标准。目前对很多汽车用纺织品的检测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整车厂只能将测试转向国外,昂贵的测试费用无疑加重了纺织企业的负担,而且加长了验证周期。因此,国家标准的及早出台显得至关重要。第三,提高我国高性能化纤原料、汽车用复合材料海绵(泡沫)的开发水平和生产能力,完善配套渠道。加快上游配套产业的发展,加强产业链的交流和开发合作,加强原料特性要求、织造、染整、复合、助剂以及面料风格的研究,进一步完善汽车用纺织品的配套渠道,这些都是行业能够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
沈国甫最后说,“宏达经编”将会沿着自主开发的路坚定地走下去,在汽车用纺织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坚持依靠纺织技术的进步,采用各种新型原料,新型后整理工艺,使公司产品创新和品质提升,以适应国际消费形态和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朱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