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式纱线机织产品的开发
2.3 纱线选择
采用124 tex棕色拉毛线,182.8 tex白色圈圈纱。一般情况下,包缠线的捻度小,所得圈圈大而稀;捻度大,所得圈圈小而密,圈圈纱是花式纱线中变化最多的一种花式纱线,应用很广。圈圈纱是在二罗拉花式捻线机上利用退捻方法形成。圈圈的大小及其在纱线上的排列取决于芯纱和饰纱的长度及各道工序的捻度比。具体工序如下:
(1)藤捻形成。将芯纱和饰纱以一定的超喂比送入加捻区,由于饰纱喂入速度较高,张力较小,因此加捻后饰纱即以芯纱为中心盘绕其上,形成藤捻。
(2)翻出圈圈。将头道制品进行退捻,则饰纱盘绕圈数减小,藤圈松弛,并与芯纱稍有分离,初步形成圈圈。此道工序中纱线张力应小,否则通过钢丝圈时圈圈易变形且分布不匀。
(3)固定环圈。将二道制品与固纱一起并合加捻,加捻方向与上道工序相同,使二道制品进一步退捻,圈圈进一步扩大,同时与固纱一起加捻,将圈圈固定。
根据超喂比的不同,圈圈纱的形成可分为两道工序和三道工序两种。圈圈小、超喂比小,可采用两道工序,其第一道形成藤捻,第二道翻出圈圈加固纱。如果要求圈圈大,芯纱、饰纱间超喂比大,则宜采用三道工序,因为超喂比大,头道捻度必须较大才能使送出的饰纱盘绕在芯纱上。如果第二道退捻并加上固纱,退捻捻度如果太小,饰纱和芯纱就会接捻不充分,盘绕在芯纱上的饰纱就不能充分回复弹性,形不成明显的圈圈。如果退捻捻度加大,固纱在芯纱上的捻度分布过密,则把已松解的圈圈勒扁而不能形成大的圈圈。所以必须采用三道工序,中间通过第二道退捻工序。另外,在并入固纱时,固纱与半制品圈圈纱的加捻汇合点有两种。一种是在导纱钩上面汇合,即两根纱同时穿过导纱钩;另一种是在导纱钩下面汇合,即固纱不穿过导纱钩。前者由于两根纱均穿过导纱钩,包绕比较均匀,单圈圈弹性还未能充分回复,所以圈圈小而密。后者由于二道制品通过导纱钩后进入气圈的顶端,受气圈的震动而使圈圈充分回复,这时再与固纱结合固定,使圈圈的大小不一、疏密得当,产生活泼的外观效应。
2.4 织物设计
小样试织采用三种不同的组织与经密。试样工艺参数见表1。
布样1为平纹组织,组织图见图1;
布样2、3为经重组织,组织图见图2。
3 结语
(1)由于经纱采用的拉毛线存在一定的弹性,所以影响经纱张力,织造时应采用较大张力,织物下机后织缩比较大,而圈圈纱没有弹性,所以布面会出现凹凸不平。
(2)试织过程中出现开口不清晰,拉毛线的毛羽互相纠结较严重,应采用较大的张力。所以建议实际生产中采用圈圈纱来代替,然后进行拉绒处理。
花式纱线织物具有独特的风格,在设计过程中要融入大胆创新的设计思想,完善织造技术,获得新产品。
参考文献:
[1]王绍斌.机织工艺原理〔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2]沈兰萍.织物组织与纺织品快速设计〔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2002年.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