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装:攘外必先安内
女装业存在的问题,其实也是服装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国女装业产量、内销、出口多年保持高速增长,这些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不过,其发展方式也正受到越来越深刻的质疑:市场占有总量的扩大,是用利润空间的压缩取得的;在女装市场日益繁荣的同时,一些企业却出现亏损或濒临亏损,有的亏损甚至达到20%以上……这种现象应引起行业的高度警觉,并引发我们对女装业一些突出矛盾的关注。
缺少“无区域品牌”
中国地域辽阔,风俗各异,对国际流行时尚的接纳速度和程度也存在差异:根据特定消费群目标提供定向服务,更需要保持在适度规模,以求产销平衡;其次,女装消费者的多样化、多层次、地域性和由情感支配带来的随意性,决定了女装产品的多变性、短周期的特征,也决定了女装企业不宜盲目做大的特殊性。但是,抛开地域差异,一个品牌完全可以在不同的地区拥有同一层次的消费者。这个方面,国外品牌深谙其道,来自欧洲的快速时尚H&M与ZARA在北京与上海的成功就是一个例子。
应该说,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可喜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无区域品牌”女装也开始崭露头角,如“例外”、“白领”、“哥弟”等都是女装中的代表;但是从总体看,中国女装区域特征依然突出。在全国范围内,女装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比男装品牌低且不稳定。制约中国女装发展的两大问题:一是家族管理方式仍占主导地位;二是设计上虽然较以前更为注重视,但品牌特色风格不明显,模仿现象仍较严重,产品定位趋同现象仍较突出,互补性差。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女装的一大弊病是盲目的进行版型、款式模仿,而销售形式到最后无非就演变成了大打价格战、终端促销战。企业缺乏一个长久的经营思路和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目标,这才是企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攘外必先安内!”
“三多三少”值得重视
女装业一直难以捉摸,变化不定,这令人对生产企业发展空间和商业流通领域拓展前景深感困惑。专业人士也曾有探讨,其中不乏有好的见解。上海妇女用品商店总经理傅明敢,多年从事服装销售,广涉南京路、淮海路两大商业街;本人亦受过服装专业的系统训练,并获高级服装设计师职称,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修养。近日,他对记者谈了一些看法,现概括为“三多三少”,相信对业界会有所助益。
款式元素多
元素一词,是近几年才受宠于服装设计界的。元素,就是要素,辞书上是这么说的。推而言之,就是设计服装的构成素材。它往往主宰了服装的风格走向,其由内而外散发出服装的内涵真谛,是服装的神韵、灵魂,可概括为经典、现代、未来等几大类。然而这一切在我国服装业兴起之初,是根本谈不上的,那时不要说元素了,就是设计也仅仅是口头上的谈资。当年的服装品位,一看便知属于哪个穿着层面,并且还能较明白地举出某一定位的几个领先品牌,而购买者也相当清楚,选购衣装就朝商场的某个区域而去,目标明确,因为那时的服装定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