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纺织企业期盼政策松绑
(记者郝杰)棉纺织行业“鲜亮”的年报并掩盖不了企业的实际困境,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要靠创新,要提高科技和品牌贡献率。然而,对于处于微利状态下的纺织行业来说,要想健康平稳发展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企业呼吁:专门针对纺织业的不公平政策应及时做出调整。
翻开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报表:2007年棉纺企业累计纱产量2000万吨,同比增长14.8%;累计布产量660亿米,同比增长10.25%。在对棉纺织行业10089户企业统计中,去年1~11月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为7202亿元,同比增长23.54%,占纺织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26.9%;利润总额282.8亿元,同比增长了42.7%,全年利润达到300亿元,利润率为3.93%,比去年增长了0.53个百分点……,在去年各种困难因素的影响下,棉纺织行业依然交出了一份比较出色的答卷。然而,这样一份“鲜亮”的年报却没有得到企业的认可,从企业反馈的信息看,大多数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甚至不如2006年,呈现十分困难的局面。是统计数据差异,还是另有其他隐情?3月11日,在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三届六次理事扩大会议上,来自全国主要棉纺织企业的300名企业家,一起研究分析了行业面临的实际情况。
数据掩盖困难
如果对统计数据进一步分析,会发现:全行业2/3的企业低于平均利润率,实际利润率只有0.62%,也就是说这些企业基本处于亏损边缘,行业利润的增长实际是靠1/3的企业拉动的,这部分企业实现的利润占了全行业的90.8%,全行业两极分化的情况十分明显。
然而,这样的数据在企业家看来也存在问题。魏桥创业集团董事长张士平认为,对1/3效益好的企业来说,其效益并不是纺纱、织布带来的,而是非主业带来的,比如投资证券、房地产、化工、冶金等非纺织领域获得了大量的收益。此外,许多棉纺企业向下游产业延伸,生产家用纺织品及服装,利润率比纺纱、织布企业高,支撑并提高了棉纺织行业的利润,这些情况掩盖了纺纱、织布企业的实际困难情况。
对2/3的企业利润率只有0.62%的统计数据,企业家们认为这其中也有水分。许多人透露说,不少企业为了在信贷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取得银行贷款,人为地把帐做的赢利一点,保证不要亏损。据了解,无锡地区的棉纺织企业多是规模不大的老企业,实际亏损面已经超过60%。山东这样的棉纺织大省,也有企业有亏不报,并已经有知名的牛仔生产企业出现倒闭的现象。
企业家们认为,统计报表数据不能完全作为判断棉纺织产业中纺纱织布企业效益好的依据,更不能依此作为制定限制行业发展政策的依据。
利润大幅缩水
“上周五人民币对美元7.109,昨天已经为7.108。”3月11日,鲁泰纺织的董事长刘石祯在参加理事扩大会议时也没有忘记关注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汇率对于这家产品85%都要出口的色织布企业来说显得异常重要。刘石祯忧心忡忡地说:“人民币汇改以来,由于人民币升值,鲁泰少收入了3.8亿元。”刘石侦的话音未落,当天人民币又创出了7.1029汇改以来的第20次新高。
人民币升值直接削弱产品的出口价格优势,从2007年1月到12月,理论计算使棉纺织行业直接减少近20亿美元的利润。据某牛仔布企业统计,从2006年6月到2007年6月人民币升值4.63%,企业实际减少了利润874万元。宁波某纺织厂年出口1亿美元,07年由于人民币升值减少利润1亿元。
出口退税下调也直接导致了企业利润的减少。2006年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了2个百分点,直接减少行业利润3.6亿美元。2007年7月国家下调了服装出口退税率2个百分点,这直接减少了5.86亿美元棉制服装企业的利润,同时对上游棉纺织企业产生了间接影响。
对于近期纺织出口退税还将下调的传闻,与会所有代表一片反对的呼声:“不能再降了”。
各项成本的大幅上扬也让棉纺织企业叫苦不迭。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今年2月对部分理事以上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下半年与2006年下半年相比:原料成本平均上升7.9%,能源电力成本平均上升了3%,其中煤的成本上升比较快,劳动力成本平均上涨了13.96%。这些成本的上升,使全行业减少利润至少100亿元。目前沿海地区1200元/月工资已经很难招到工人。另外,2007年社会责任的推行和节能减排工作的政策给一些企业带来了较大影响,有的企业在这方面的成本增长了10%,且对于沿海地区做加工贸易的企业来说,加工贸易保证金空转变为实转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新疆溢达纺织公司总经理徐念祖谈到:5年前企业招人门口要排队,现在新疆的企业每年员工流动达30%,有的干了一个月就走人。同样的工资,工人流向了服务业、电子业等劳动强度相对小的行业。
“从今年的出口情况看,虽然欧盟的配额取消了,我们的出口并没有出现井喷的现象,这里面或许有竞争力下降的原因。”有企业负责人说,有企业在与国外客户的谈判中,希望客户能承担一些成本上升的因素,但客户并不买帐,他们身后还有印度、越南等国可以选择。
不该承担的税赋
相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其实最让棉纺织企业感到困惑的是直接针对棉纺织行业的调控政策。过高的棉花进口滑准税率、“两机”进口优惠税收政策的取消,以及棉花进销项税抵扣率等是企业反应最为强烈的问题。
纺织工业是市场化竞争非常强的产业,主要产品都是国际市场定价,而中国纺织品生产所用棉花仍然实行计划体制。2008年开始,虽然滑准税降低了1个百分点,但进口棉价仍高出国内市场1063元/吨,而国内棉价已经比去年同期高出1000多元/吨,据有关测算,2006~2007年棉纺织企业进口棉滑准税率实际上平均达到10%,使纺织品成本大大提高。由于棉纺织产品全部按国际市场定价,大量的纺织订单正在或已经转移到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
“我们的出口价格一直与国际接轨,而我们的原材料却没有接轨。这大大降低了我们的竞争力。”张士平大声急呼。
安徽某知名企业负责人更是担心:“由于企业面临资金紧张问题,无力大批采购棉花,致使国内棉花价格还没有大幅度上涨,然而棉花价格大幅度波动的难题或许还在后面。”他说,受棉花价格的影响,牛仔布行业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去年牛仔布产量和出口均出现下降,有两家国内知名的牛仔企业已经破产倒闭,还有不少中小企业出现亏损停产。取消自动络筒机和喷气织机进口免关税增值税的政策也让企业犯了难。自2008年开始,企业进口自动络筒机、喷气织机将不再予以免税,使企业的进口成本增加了17%。一家企业的老总正在为进口1000台喷气织机而发愁,他说:“目前幅宽3.2米以上的喷气织机都靠进口,我想买国产的,哪儿有呀?”
据统计,2007年自动络筒机进口量3768台,而国内生产量只有800台,2007年进口喷气织机14798台,而国内产量只有2000台。
棉花进销项税抵扣率问题也是企业一直在关注的问题。我国增值税制同时实行17%的标准税率和13%的低税率。农产品适用13%的税率,而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的工业产品则适用17%的税率,因而在棉纺织等农产品加工行业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征扣税率不一致的情况。对于棉纺织企业而言,销项税率是按产品销售额的17%征收,而购买棉花的进项税抵扣税率则按13%计算,4个百分点的差额税费要由企业负担。
一位企业家分析,以一家年用棉量为5万吨的大型国有棉纺企业为例,税率差价可达2000~3000万元。这对于微利的棉纺织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高征低扣的税收政策显然不利于行业发展。
渴望政策松绑
企业也明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依靠创新,必须提高科技和品牌贡献率。但“无论技术升级还是品牌创新都是需要花时间、花钱的。”一家企业的老总坦言。这的确是个现实的问题,创新需要时间、需要投入、更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仅靠行业和企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意味着要提高员工的待遇,“不是不想提高工资,实在是过高的税赋让企业有心无力。”张士平无无奈地说。他介绍,魏桥集团共有16万员工,其中的14万从事纺织业,95%来自农村,去年全集团实现利润中纺织业占45%,然而在上缴的34.8亿元的利税中,纺织业却占到了60%。对于一个微利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却要承担比其他行业更多的税赋。张士平希望国家考虑行业的实际情况,给企业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纺织业实际上属于农产品加工业,是民生行业,就业职工中大多数是农民工。就棉纺织企业来说,80%以上的职工来自农村,95%的原料是棉花,行业发展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农民的利益。如果出现多数企业亏损或者倒闭,不只是影响国家的税收,更为重要的是将导致大批农民工失业,也会出现种棉农民卖棉难的现象。
与会的企业家一致认为,企业非常理解国家整体宏观调控政策,但不能搞“一刀切”,特别是专门针对纺织业的不公平政策应及时做出调整。降低滑准税率,让国际先进的新型自动络筒机、喷气织机等装备能够减免两税进口,以及棉花增值税进项税和销项税税率相统一等已经成为棉纺织企业共同的呼声。
据了解,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纺织业的情况已经做出批示,国家发改委正在针对纺织行业目前遇到的问题进行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