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再传新讯 纺企呼吁政府温和降温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这表明决策层担心外部经济环境收紧,从而减轻了“减顺差”政策的力度。在他看来,相关优惠政策需要明确规定期限,从而使市场参与者的预期明确。与此同时,政策放宽不应当以牺牲环境和劳工权利为代价,希望执行的时候不要放弃“无污染”这一条。
倒闭之惑去年8月23日起正式实施的加工贸易新政,核心内容就是进一步扩大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和台账保证金制度。新政意图明显,通过限制资金链,从而限制那些技术含量相对比较低,消耗能源、资源过大,出口增长过快的企业大量生产的冲动。
半年多时间过去了,收紧加工贸易政策的影响日渐清晰,一方面,从去年9月份开始,纺织服装加工贸易出口额出现持续回落,另一方面,珠三角、长三角大量加工贸易企业盈利普遍减少,甚至亏损。香港工业总会的调查显示,有20%~30%的企业受成本压力会关闭。
“部分企业倒闭并非是‘加工贸易’一个因素所致,用工难、人民币升值、环保成本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等是主要原因。”商务部产业司加工贸易处有关人士表示。加工贸易政策何时会再做调控?该人士表示,由于今年出口比较异常,加上后续国际间不确定因素增多,所以政府仍要进一步评估。
虽然纺企仍要苦等靴子落地,不过,政府近期的“表现”让纺企吃了定心丸。“从年初商务部官员南下调研加工贸易,到刚刚结束的中纺协六省调研,再到政府官员两会期间的表态。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政府已开始愈发关注企业的基本生存现状。”王树平说。
积极信号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次加工贸易政策可能出现的松绑,对纺织服装,乃至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都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企业的生存问题将得到决策部门更多的关注,”专家表示,“纺织业已提前进入了高成本时代,企业为了基本生存早已焦头烂额,更别提从长计议。而去年以来政府各项调控措施调整节奏推得过快,大量的企业倒闭,显然是一种资源浪费。在外部环境趋于复杂的情况下,政策调控应充分考虑和吸纳企业的意见,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倒逼”,积极为企业转型升级、优化结构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
在经历了2007年密集政策的洗礼之后,今年纺织服装出口迎来了政策效应集中显现的关键一年。考虑到人民币升值的刚性和成本的不可控性,今年将是纺企近10年来最困难的一年。与此同时,国内纺织产业部分过剩产能仍迫切要求在国际市场得到消化,而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也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防止纺织出口“硬着陆”,事关纺织行业能否平稳度过转型及升级“阵痛期”的大局,业内人士认为,今年政策“突袭式”变动的预期将明显降低,出口“退烧药”继续一起吃的可能性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