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企:从品牌开始绝地反击
对此,北大管理案例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柯银斌深为认同,“材料价格、人民币汇率的压力是外因,但内因的关键是‘内生组织能力’欠缺,虽然很多企业家不是很爱听,但却是事实。”他半开玩笑地说。很容易发现,虽然制造业中心一直在转移,但每次转移都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和实践。在日本,留下了丰田等一批管理极其优质的企业。在中国台湾省,同样留下了富士康等一批在代工生产上的世界级企业。“专门的制造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但富士康基本偏偏是在制造做到最好。包括世界布局、生产布局、劳动力布局等,富士康把企业的管理优势,转化为制造优势。例如,比较快的接单能力,对客户的深入理解等。”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研究员秦合舫表示。
在采访中,许多制造业的CFO也纷纷提出他们所欣赏的制造业企业,这些企业的成功往往正是将通过管理降低成本这一看似“老套”的手段做到了极致。
顺势而为 升级“性价比”
据亚洲鞋业协会主席张华荣称,全球制鞋业历来以自由流动著称,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台湾省和韩国,转移到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南方。未来全球制鞋业可能将开始向中国内陆省份或向东南亚其他国家进行另一次转移。
产业的转移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持为“中国制造”在关上粗放成本管理之门的时候,另开了一扇窗。采访中笔者发现,很多CFO都看到了压力下蕴藏的勃勃生机。变革正在发生。一定有一些企业会死掉,一些优势在消失,但同时一些优势在产生。对于企业家来说重要的是怎么在这个环境中找到立足点,寻求突破。
实际上,“跑在最前面的中国玩家们已经远远超越了简单的低成本制造,它们已经可以以低廉的价格提供高质量的、高技术含量的、多样性的和专业的产品,过去这些产品大多高成本、高价格,曾一度为领先的跨国公司带来稳定而相对长期的超额利润。”曾鸣表示,“中国企业不断从低端往高端走,跨国企业不断从高端往下面渗透,他们将在中端市场短兵相接,决定成败的因素将是性价比。”“跨国公司很可能更强调研发、强调性能,而不是那么关注成本,因此中国企业对性价比的大幅度提升产生了巨大的市场冲击力。”
奥康已投资10亿元人民币建立了“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区,将生产基地放在了西部,而青岛双星则把整个“家”——产地、研发中心和销售市场都搬到了西部。双星集团副总经理王苏表示:“成本是‘搬家’的主要动力,无论是电、水、劳动力和土地,西部的价格都低于沿海地区;其次,和东部相比,西部缺乏制鞋业的知名品牌,品牌竞争没有东部激烈,双星是第一个在西部建厂的东部鞋业品牌;三是政策优势,西部政策环境宽松,各种条件优惠;四是开拓市场的需要,双星在西部实现了自产自销,发现并培育了西部广阔的市场。”首先,当生产线上的简单劳动力优势在逐步削弱的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包括管理、科技、设计人才等方面人才成本的走低。这就为一些制造业走研发、品牌营销之路提供了可用之才。
因此,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市场依然在扩大中,在“拉动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下,本土市场将给中国制造带来越来越多的本土消费者。
资本助力 迂回制胜
资本市场日益完善为备受成本之苦的中国制造提供了一个融资的重要机会。之前上市的“百丽”就已经在资本的力量下蜕变成了一个知名的高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