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企:从品牌开始绝地反击
更为重要的是,新马集团有多年积累的营销渠道,与美国数十家大型百货公司有着密切的业务关系。同时,其强大的物流配送体系可以与这些销售网点实行一对一的实时送货。新马集团这些业务优势与雅戈尔建立跨国品牌有着极高的契合度。相比之下,新马同样需要雅戈尔,雅戈尔的生产基地和原料供给能力是新马集团未来更好发展的一个保障。
在壮大自身力量的同时,与跨国企业的博弈是“中国制造”面临的另一个重要挑战。面对国际上诸多竞争对手,奥康将目光锁定在了竞争以外,“未来世界鞋业将从竞争走向竞合。”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表示,“国际化绝不只是卖几双鞋子。”2008年开局,来自意大利时尚之都Coriano的VALLEVERDE与来自中国活力城市温州的奥康集团在上海牵手走上了一条优势互补之路。
“他们对制造环节的要求非常高,我们也要求他们派人过来到现场负责质量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又如,可以借更专业的人员提高研发能力。在制鞋行业中,相同的设计师设计出风格相似的产品,成本可能会差很大。”他表示,VALLEVERDE选择奥康的关键要素之一也在于奥康对制造的重视以及较强的生产能力。
面对相对强势的对手,要实现合作“有的时候需要放低姿态”,专家们建议,“先给对方打打工。”“况且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中国企业因此还可以避开‘反倾销’的围追堵截。”
此外,“随着外包业务看似无情的扩张以及产业价值链被分拆成‘即插即用’的模块,新来者打入全球市场的机会将增加。为了节约成本和让更多企业专业化的发展,也让新进入者参与到全球联赛中来。”“这种趋势对中国企业最大的意义是降低了技术壁垒。”曾鸣表示。
中集集团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说明,集装箱包括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罐式集装箱、折叠式集装箱以及其他特种集装箱领域。其中干货集装箱技术含量最低,准入门槛最低,上世纪90年代初中集集团首先利用干货集装箱行业正在往东南亚转移的时机,积极整合干货集装箱生产布局,最终在干货集装箱的业务中站稳脚跟。
接下来,中集就开始以此为支撑,渗入技术更高的冷藏集装箱领域。1995年中集成立上海中集冷藏箱有限公司,德国Graaff公司参股2%,并向中集出售关键设备,授权上海中集使用其12项关键专利。在引进德国技术后,中集的消化速度的确非常快,很快就掌握了原技术,进入了创新阶段。大致到2003年,中集成为冷藏箱领域第一供应商。中集以同样的“中国式道路”,接着拿下一个又一个市场,最终成为在世界范围内集装箱的巨头。
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时,避其锋芒,乘虚而入或许是一个恰当的选择。“当年华为还未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国际巨头对知识产权是睁只眼闭只眼,可华为一走入国际市场,他们就开始尽力和华为打拉锯战。因为在国际IT市场上,思科等强势公司不会允许华为侵犯他们的‘绝对领地’。虽然华为现在在国际市场上有了一席之地,但并不是每个中国企业都有华为拉锯战的实力,或是都有必要去实践华为这种硬拼的路数。”柯银斌解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