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企:从品牌开始绝地反击
被媒体热炒的“成本压力巨大”的制造业虽然在经历“阵痛”,但正如一位制造业CFO所言,“存在就有存在的道理。制造业和生产生活关系重大,一定比别的行业有更顽强的生命力。”而他们的“底气”竟还是源自颇被外界诟病的“成本”,所不同的是,新一轮的中国制造成本管理有了“技术含量”。
2008年初,多家韩资企业纷纷从中国沿海地区非法撤离。它们的“连夜逃跑”在“中国概念”依然火热的今天引来许多目光。韩联社报道称,香港工业总会最近对8万余家在中国内地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37%的受访企业表示,有转移工厂的计划。其中63%的广东受访企业表示,承受不住日益飙升的生产成本,希望撤离中国。他们大部分考虑将工厂转移到越南。
原材料价格和工人工资上涨、新《劳动合同法》颁布、人民币汇率的上升、环保压力的加剧、反倾销,凡此种种似乎将“成本优势”见长的“中国制造”逼入绝境。
“在做梦。”在这个“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依然是主流观点的今天,中国雅虎总裁、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曾鸣语出惊人,“世界的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巨大的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全球的极大流动性,任何技术创新所能带来的模仿和垄断利润都在快速下降。相对同质化的竞争让低成本成为任何企业参与竞争的必要条件。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跨国公司都必须正视新竞争的残酷性,不能有任何幻想。”
“希望自己有商标名牌,或注册一些值钱的发明专利,或有些可以稳守的商业秘密,或这里那里可以引进一些可以收回成本的质量与科技提升。没有一个不在尝试,但成功谈何容易哉?”经济学家张五常说,“有成功的,但那些是人中龙凤,天之骄子,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可以靠这一小撮人。”
当本刊真正造访媒体热炒的“成本压力巨大”的制造业时,硬币的另一面却显示出:制造业界对这一似乎已接近“真理”的论断颇有些不以为然。“存在就有存在的道理。制造业和生产生活关系重大,一定比别的行业有更顽强的生命力。行业中有的做得好,有的做得不好,就看怎么做了。”福建某大型民营企业CFO认真地说。
而他们的“底气”竟还是源自颇被外界诟病的“成本”,所不同的是,与建立在“血汗工厂”基础上的成本管理上升到了“精益成本管理”的高度,从压力中寻求新的机会。
宏观着眼 精益入手
“作为CFO需要有着眼宏观的能力,也就是从宏观的层面去协调资源调配的问题。”著名本土品牌奥康鞋业CFO余雄平直言。“一家‘研、产、销’一体化的公司,不能因为看到品牌销售最‘赚钱’这一点,就将资源过分地向这里倾斜,而忽视了基础的生产环节。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配,让资金资源得到平衡利用。”现在制鞋业有一些变化,就是小批量,多批次地生产。这就对采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原材料采购需要及时准确,否则可能很大地影响生产进度。这时就可以考虑将资金资源适当往采购方面倾斜。总之,就是让资金和部门所在的职责平衡起来。”他举例说。
面对本土鞋业品牌几乎都没有到耐克、阿迪达斯这样国际品牌的运作水准,仅仅依靠品牌,将制造外包,就能支撑企业发展的现实,“奥康的战略是保持制造和销售的同步,未来的竞争应该是产业链的竞争。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关注自己直接控制的制造基地,还把为奥康做贴牌加工的工厂都纳入整个奥康的管理体系下。”他进一步表示。
“与国际一流的制造业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管理水平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余雄平坦陈,“因此制造业生产规模的扩展受到土地资源,设备的诸多因素的制约,要发展壮大,精细化的管理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