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 珠三角中小企业转型还是转移
东莞市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普通工人的需求量巨大。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招工难现象出现,目前众多中小企业都存在招工困难的问题。工人尤其是熟练工人的流失,对企业的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记者走访了东莞的几个乡镇,不管是在虎门,还是在厚街,街道两侧摆满了招工信息牌。底薪均在千元以上,可是负责一个鞋厂招工的小刘告诉记者,工人现在成了香饽饽,抢不到手。
“现在的工人多是80后的,不像他们父辈那么肯吃苦,维权意识也是不得了,动辄就谈劳动法。”谢颖对记者说。
珠三角的产业工人大多来自广西、江西、湖南、湖北等地。随着珠三角产业转移到这些地方,本地工人大多就地消化,这也是珠三角“民工荒”的主要原因之一。
转移还是转型
坐落在珠三角的各个企业随着相关产业政策的调整,也面临转移还是转型的抉择。
江凌对东莞的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的困难有着清醒的认识:“一方面继续在东莞发展下去觉得会面临困难,特别是随着东莞城市环境的提升,成本的提升,包括国家政策的变化等一系列的因素,使得加工贸易企业继续按照简单加工装配的方式在东莞的生存跟发展碰到困难。而且预计这个难度会越来越大。”
但是对这些企业来说,搬到别的地方去又觉得有风险——比如到越南等地,劳动力成本要低一些,但是那里的产业配套关系、产业氛围成熟程度等一系列问题,还不足以支撑现有制造业的发展。所以就面临两难选择。是转移还是转型?
“你在东莞继续生存下去,必须要转型。如果你不想在东莞,要转移出去,又面临风险。”江凌说。
周银城和他的生意伙伴早就去越南和缅甸等地考察过,但是“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把厂子从东莞搬出去”。
他的客户之一、台商许家荣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台湾做服装生意,后来在台湾成本上升,转战越南,而后抵达大陆。许家荣对本报记者说,当初在台湾做生意面临的困境和目前珠三角遇到的困境一模一样,利润压缩促使资本转移。有了多年服装贸易经历的许家荣不再做直接的订单加工,而是利用台湾熟悉的人脉和市场,交付订单给这里的企业代工,通过市场营销赚取差价,“这样以来,风险就小多了。”
周银城也学会了向服装加工贸易产业链的上游转移,接到订单多找厂家代工,“这样我就不用支付每月大笔的厂房、水电以及相关管理费用,我现在的厂房月租金7000元,相比于谢老板的7万元,这个成本我就低很多。即使没有订单,我也可以活下来。”
周银城认为,目前为止,倒闭的多是像谢颖那样的企业,“没有订单,还要养工人,付各种固定成本开支。对小企业来说,这就是巨大的开支,时间久了就顶不住。”
而江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指出了东莞制造业将来发展的方向,“制造业这一块我想长远来说,东莞可能最终留下来的是IT制造业。但是其它的行业,比如制鞋、服装、玩具、家具,我们希望它的制造可能会离开东莞,但是它的运营继续留在东莞。”
就是说,东莞,希望留住传统的制造业产业的高端;对有优势的制造业,则希望留住其完整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