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企业:生存与改革之道
香港《文汇报》3月26日发表题为《中国中小企业:生存与改革之道》的文章说,中小企业作为一股社会经济力量,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尽管如此,中国中小企业当前存在着阻碍其发展的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给予解决。
文章摘录如下:
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小企业在中国的社会经济中崭露头角,已成为一股充满活力并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力量。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最新资料表明,在中国中小企业有四千二百万户,占全部企业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九;其生产总值占全国总产值的百分之六十;上缴税收总数额占全国总税收的百分之五十;全国百分之六十五的发明专利和百分之八十的新产品都是由中小企业所研发的。
中国的中小企业大多集中于轻工业领域,如纺织、制衣、玩具、鞋类以及食品加工等;在现代服务行业领域内亦有零售、餐饮、广告、设计、创意等。过去,中小企业一直停留在生产低档次的内销产品或替大型企业生产配件的水平,利润自然比较微薄,现在,情况大有改观,中小企业步入中高档次产品的生产,甚至出口到国际市场。
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取得这样不俗的业绩,主要在于其有自己的发展之道。首先,在瞬息万变的商海中,他们可以随时调整生产产品的种类和生产规模,“船小易调头”,有很强的适应性。其次,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他们可以开源节流,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以“物美价廉”开拓市场,有很强的竞争性。还有,在人力资源的集成中,他们可以分流下岗人员,向社会提供百分之七十五的非农业职位,有很强的劳力吸纳性,从而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做出贡献。总之,中小企业作为一股社会经济力量,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但是,尽管如此,中国中小企业当前存在着阻碍其发展的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给予解决。
在行政管理方面,管理层缺乏现代化知识,除了企业要经常外出观摩学习之外,引导员工自觉接受培训,进行知识更新十分必要。国家有关机构和行业协会通过编写企业管理课程,以多媒体、电视讲座和报刊杂志向企业宣传,不失为一个很不错的方式。
在市场推广(自主品牌)方面,没有形成集体的力量。粗略估计,在内地要成功打造具有广泛知名度的品牌约需五千万美元,国际性品牌当然就不只这个数目了。这不是一般中小企业所能负担的,为此建议成立品牌发展半官方机构,集体为中小企业推介品牌。所谓集体,即品牌属政府或属下机构所有,在中小企业使用时支付一定的费用。这样,中小企业能省却开发品牌的巨额支出,同时减少财务风险。
财务融资是中小企业最感头痛的问题。重要的是要给予中小企业较宽松的条件在股票市场上市进行融资。香港有创业板(即中小企业板)多年,但交投疏落,表现不佳。究其原因,投资者对中小企业认识不多,不敢入市,这个教训应引以为鉴。另外,内地的风险基金不活跃,令中小企业失去一个融资渠道。风险基金的运作是寻找一些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投资,若干年后不管赚蚀都自动退出。内地对风险基金既要监管但也要给其发展的空间才对。台湾地区设有中小企业银行,专门向中小企业贷款。这一类银行主要是看中小企业业务潜质及管理阶层的能力,至于借款的抵押品是次要的。内地现时没有中小企业银行,而中小企业融资主要的渠道就是向商业银行申请,商业银行基本上倾向于向大型企业放款,结果为难的总是中小企业。为了缓解这种状况,中国理应设立旨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中小企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