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投入5%研发 十年“磨”出亚洲先进袜机
义乌市奥锣拉机械有限公司是本地唯一一家织袜机生产企业,也是义乌市级高新技术企业。
2007年,公司销售各类织袜机超过1000台,年销售收入近1亿元。近几年,奥锣拉每年都投入占年销售额5%左右的研发费用,高附加值产品的利润明显高于国内同行。在业内,奥锣拉生产的织袜机已达亚洲先进水平。
公司技术人员向采购商介绍新机功能。
十年:
从卖袜机到做袜机
在织袜机的隆隆声中,记者好不容易找到公司总经理刘卫明。这两天,他们公司生产的织袜机正在梅湖会展中心参加义乌市针织、纺织、制衣工业技术设备展,和国内同行同台竞技。
实际上,“奥锣拉”这块牌子在2005年才打出来,公司的前身是韩国中山株式会社。
1996年,刘卫明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专门为国外尤其是韩国的袜机生产商做中国市场代理。那段时间,刘卫明经常是国内国外两头跑。几年的销售经历使他意识到,高档织袜机在中国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他想,与其给人做品牌袜机代理,不如自己办企业抢占市场。
“卖了几年机器,当时积累了一部分资金。办厂最关键的是技术,去哪找技术困扰了我很久。”思前想后,刘卫明选择了一条捷径———花钱买技术。
2001年,刘卫明经过多方恰谈,重金收购韩国一家单针筒袜机生产公司,买断了该公司的袜机生产研发技术,并与原有技术员工签订了为期两年的雇用合同。这家公司就是奥锣拉公司的前身———韩国中山株式会社。同年,刘卫明把这家韩国公司迁至义乌市青口工业区,迈出了本土化生产的第一步。公司第一年的研发投入就达800万元。
有了单针筒袜机,刘卫明又瞄上了双针筒袜机。在他做袜机代理的那段时间,韩国兄弟公司的双针筒袜机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刘卫明当时的想法是由他出钱,兄弟公司出技术。如果担心技术外流,核心产品可以在韩国生产,其余设备在义乌公司生产。但很可惜,对方回绝了刘卫明的合作意见。不过,这个时候的刘卫明已经完成了从卖袜机到生产袜机的转变,考虑的是如何填补袜机生产领域的其他空白。
谋划:
跑了六趟韩国请人才
“企业要生存,没有技术还不如趁早关门,人才储备相当重要。”与韩国兄弟公司合作不成,求才若渴的刘卫明打起了挖人的主意。前几年代理兄弟公司袜机,每当有客户需要跟踪服务,兄弟公司都会指派下属的开发部部长何德秀前来中国提供售后服务,数次接触下来,何德秀的专业技术引起了刘卫明的注意。何德秀自然成了刘卫明挖人的首选对象。
“能请何德秀来义乌,可真是花了我不少工夫,也下了大本钱。”刘卫明回想起挖人经历,颇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