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凸显三类特征 发展趋于合理化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国内大型零售企业的规模快速扩大。2006年我国零售企业百强销售额达8743亿元,是2001年的3.7倍。
国内大型零售企业前期扩张的主要手段是“跑马圈地式”的自建门店。经过几年的超速扩张,现在大型零售企业的扩张已经渐进理性,并购成为零售业扩张的重要模式。2007年零售业的并购继续保持活跃、升温态势,并购在内外资零售企业、不同业态之间全面展开。当前零售业并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进一步做强、做大区域优势,突出业态优势。
外资零售企业加快发展速度
据统计,自2004年底我国对外资零售业全面开放以来,外资零售企业发展势头迅猛,2005年和2006年,我国批发零售业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分别为2606和4664个,分别增长53.1%和79.2%;实际使用金额分别为10.4亿美元和17.9亿美元,分别增长40.5%和72.1%。2007年,我国批发零售业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为6338个,同比增长35.9%,实际使用金额26.8亿美元,增长49.6%。
外资零售企业已成为当前我国零售业中重要的活跃因素,并表现出七个特色:一是门店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二是独资经营和并购势头增强;三是带头向二三线城市扩张;四是加快本土化的转变和业态的创新;五是加大向商业地产的投资和经营;六是以服装为代表的大型中高档专卖店发展快;七是大型高档百货店和购物中心的发展速度加快。
统计显示,到2007年底为止,沃尔玛、家乐福、易初莲花、TESCO乐购、麦德龙、百安居、欧尚在我国的门店总数达到451家,比2006年增长18.4%。
商报链接
外资不是中国市场的主体
黄国雄(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中国市场确实有机遇,但也有风险,这几年包括连锁企业、大型企业都在调整当中发展,也在调整当中消失。外资加快步伐进入中国市场,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一部分企业在优胜劣汰当中崛起、发展,成为中国品牌精英,但也有一部分受到市场的冲击,经不起市场考验,被市场所淘汰。应该看到,本土企业在经营观念、管理水平、营销策略、服务理念等方面,与国外企业仍然存在一些差距。比如,在企业管理方面,国外企业管理费用是8.5%,国内零售企业的管理成本是13.45%;在营销措施方面,多数国内零售企业仍然停滞在以打折为基础的营销思路上,没有开创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地段、不同消费者的新型模式等等。
不过,中国市场的主体是中国企业,任何外资企业进入都不能代表中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作用。其实,沃尔玛在中国零售业的发展是不成功的。从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到2006年中国沃尔玛还没有实现盈利,现在还处于亏损时期。在中国,沃尔玛的发展速度没有家乐福快,说明不能直接拿美国的商品和经营模式到中国来用。再比如,肯德基在中国的发展比麦当劳好,因为肯德基适应中国人的口味,改变快餐的口味,稀饭、油条、煎饼,适应中国人的习惯。所以,我们需要引进外资,但是外资只能搞先导、示范、补充性作用,绝不是主体的作用,起主体作用的应该是中国企业。
此外,在零售业的业态结构方面,应该以百货店为主导,以超市为主体、积极发展专门店为特色,形成多层次的消费结构。百货店是主导市场的主要力量,引导市场新潮流,促进消费观念转变,作为城市的窗口、品牌,它永远带领零售业的发展,但基础是超市,开门七件事尽在超市中,超市提供了人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对特定的地方我们设专门店、专业店,补充发展结构,因为专门店是品牌,也是促进市场有序竞争的作用,同时也突出了品牌的特点,突出了专门店的优势,形成新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