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纺织浮生录
据了解,此前,东莞出口加工企业倒闭后,大多数老板选择连夜逃跑。当地政府对于这类“蒸发”企业的处置办法是,由相关部门对倒闭工厂的设备等财产进行变卖,首先补发员工工资,余下部分会考虑到供货商等债权人,但是一般都不可能拿到所欠的款项。
小黎曾工作过的一家名为“信昌”的鞋厂,由广东、湖南和湖北的三个老板合伙开设。最终,一个老板将股权转让,另一个老板卷着货款跑了,最后一个将设备变卖了。而前面提到的“久昌”,同样未能“长久昌盛”,“去年三月,这家工厂倒闭了,也是老板逃走了”。
“这些工厂最后的结局,都是在我离开后倒闭歇业。”小黎苦笑着说,但他仍自信于自己的预感,“我一般会在它倒闭前一两个月离开。”
小黎三天前辞职离开的是一家鞋业贸易公司,“我的下一个目标还是鞋贸企业,”小黎说,“我已经不想再进制鞋厂了。”
厚街镇的真相
目前东莞鞋的产量仍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全球的十分之一。仅在东莞厚街镇,就有超过1000家国际鞋业采购商,这里是真正意义上的亚洲制鞋之都。
当地的鞋类公司分成三大类,分别为鞋材、制鞋、鞋贸。鞋材为制鞋厂提供原材料,制鞋厂一般为来料加工型,鞋贸企业没有自己的工厂,一般在收到订单后向制鞋厂下单。在东莞,鞋贸企业最多,制鞋企业次之,鞋材企业最少。
在经历了三家制鞋企业的倒闭后,小黎将工作的希望寄托在为数最多的鞋贸企业中。
此前,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如曾对媒体表示,“在东莞,约1000家制鞋企业中就有200-300家倒闭。”
但东莞市皮革鞋类协会办公室的黄先生并不认可这一说法,“倒闭的主要是小型企业,它们普遍缺钱,资金周转运作不力。但在数量上,我觉得没有外界所说的那样。”
4月2日,黄先生给本报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在东莞,2006年在工商局新登记开业的制鞋类企业有883家,注销346家;新登记鞋贸类企业2470家,注销913家;新登记鞋材类企业482家,注销176家。2007年,新登记制鞋类企业501家,注销289家;新登记鞋贸类企业3514家,注销926家;新登记鞋材类企业270家,注销140家。
记者发现,对比2007年与2006年,很明显,新登记的制鞋类企业和鞋材类企业都有比较大的减少,而鞋贸类企业则大幅上升。
厚街一家去年底关闭的名叫昌盛的小鞋厂老板、香港人何佳祥,在电话中对记者表示,“现在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涨价,工资成本上升,招工难,出口贸易受抑,政策频繁调整,刚刚又颁布实施了新<劳动合同法>和'两税合一'新政,这样算下来,我们这些加工型企业完全没得赚,还要倒贴。”
2008年开始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给了部分企业最后一击。“鞋类企业工作环境相对差些,干活偏手工,工资相比其它行业没有任何优势,本来招工就难,现在新劳动法一实施,福利和人工都比以前有提高,所以对工厂老板的压力更大。”黄先生分析道。
昌盛鞋厂老板何佳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若按新<劳动合同法>,鞋厂用工成本将增至少10%,这对利润在6%左右徘徊的昌盛鞋厂来说,是无法承受的。
而在东莞市皮革鞋业协会会长王胜培看来,除了招工难,人民币汇率是鞋企最迫切要解决的,人民币天天升值,美国经济衰退,消费力下降,对做美国单的伤害最大,“还有一个就是鞋类产品出口退税的下调”。
“打个比方,老美在4月份下的订单,下半年交货,但现在人民币天天升值,可能到交货时都要亏损了。”何佳祥说。在他看来,2007年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工厂的成本增加了7%,原材料、工资、水电、厂房等增加的成本是6%,而珠三角80%的鞋企,利润率仅在5%-8%之间。
“厚街鞋厂的倒闭潮在去年3月开始出现,持续了半年,但今年这两个月倒闭的不多。”小黎告诉记者。但那些尚能维持经营的制鞋企业,也正在寻找新的出路。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