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鞋业产业升级 谋略阵地转移
古代战争中,营地是战争的根本,但由于战略的需要,常常会出现必要的战略转移。比如,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在一个巨大的时代,许多富有宏图大志的企业,都面临战略调整和转移的可能:从此行业到彼此行业的转换,企业内部区或市场的平衡,企业的多元化和并购,乃至企业内部的组织变革,无不需要企业的战略转移能力。
2007年,在晋江鞋产业遭遇到工人难招、土地难买、同质竞争激烈、环保压力剧增等发展困局时,企业家们开始在业内寻找突破这些发展瓶颈的新增长点。一批泉州企业开始实施战略转移,把加工制造基地慢慢向海外转移。在海外扩建制造基地,加紧进军国际市场。继2006年晋江国辉鞋业有限公司在越南投资设厂之后,峰安皮革在越南的基地建设也已经开始。此外,泉州宝峰鞋业海外建厂的计划也正在进行当中,经过对菲律宾、越南及印尼等地考察,宝峰负责人表示有意把海外的厂设在印尼。
越南成泉企首选基地
面对国内的发展瓶颈,越南-这个制鞋业快速窜升的国家,自然成为了晋江企业家瞩目的焦点。鞋企--进军越南的先锋军在发展越南市场的道路上国辉鞋业公司无疑是先行者。在几年前晋江鞋企还着力于在本地扩大生产规模时,国辉鞋业公司就已经开始在越南进行投资,在当地与经销商合作生产国辉公司的品牌鞋。据国辉鞋业丁国斯总经理介绍,该公司目前在越南已经拥有四条制鞋生产线在进行运动鞋的生产。利用当地更加廉价的劳动力和当地政府扶持发展的优惠政策,新的生产基地相比目前国内的制鞋企业具备一定的成本优势。
皮革鞋材市场广阔目前越南飞速发展的制鞋业,主要以低技术含量的低档鞋生产为主。而当地与制鞋业相配套的皮革鞋材产业发展还比较滞后。越南市场对鞋材的需求量正随着制鞋业的发展快速增长。新中益鞋材的蔡庆三总经理介绍,目前在国内鞋材竞争激烈时,开拓越南市场将是鞋材企业发展的一大突破口。越南的制鞋业主要集中在河内和胡志明市两地,相应的鞋材配套产业链还没有建立,鞋材市场前景广阔。而和盛皮革许辉农总经理也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皮革企业将目光技术和价格优势,在越南市场将大有可为。
鞋机业老客户带来新市场目前越南的制鞋企业,主要以台资企业为主。这些台资企业多是早先在广东、福建、浙江等地投资办厂。由于近年来内地制鞋业生产成本迅速上涨,这些企业就将目光投向了生产成本更低的越南、印度等地。大量资金在进入当地后迅速表成了产业规模。而由于生产的多为低档鞋,很多越南企业当时购买的是中国内陆制鞋企业淘汰的二手鞋机。现在许多当地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也开始了对旧机械的更新换代。据刚从越南考察归来的鸿安鞋机吴建军总经理介绍,该公司生产的鞋机和液压机已经开始为越南的鞋企提供设备更新换代服务。且在越南的厂商中有许多是鞋机厂的老客户,这些老客户也带动了企业产品的销售。
行业不成熟文化有差异“现在的越南就像90年你初期鞋产业刚兴起的晋江。”玉冠鞋服丁海洋总经理介绍:“越南的企业能以更低的价格和更快的出口程序来吸引国外采购商,这一点在低端鞋市场上表现的尤为明显。我们公司的许多低价订单这两年大部分都转移到了越南。”虽基目前越南等制鞋业发展的新兴国家,凭借其低廉的土地和劳动成本和当地政府的扶持政策,吸引越来越多国际资金和注意力。但国内企业也应该清晰的看到,当地正处在行业刚起步的阶段,行业发展的各种制度上还不完善。有过越南投资经历的国辉鞋业丁国斯总经理表示,越南市场广大,当地政府对行业发展监管不够,且土地所有权混乱,导致投资者在购买土地使用权时出现诸多问题。当地特有的生活文化,使得工人不可能像晋江地区的企业,在生产旺季时进行一定程度的加班生产。当地工人普遍不愿意加班。而越南的劳动法规定,严重工厂硬性规定工人必须加工。这给企业在旺季生产时带来许多不便。
此外,印尼等其他东南亚国家正在复兴的鞋业,形势一片大好。据印度尼西亚工业部主管纺织、鞋革业的高级官员近日透露,2006年该国鞋类出口值达到18亿美元,比上一年度的14亿美元猛增29%。目前越南制鞋业正在复兴,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越南总共约有350家鞋厂,年投资额约为22.4亿美元,生产能力达11亿双。
专家解说
福建鞋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陈践说,泉州企业海外设厂应该围绕是否有利于减少成本、有利于辐射其他地区、投资环境是否稳定、用工成本是否低等方面来综合考虑。他建议,泉州鞋企海外设厂可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几家大企业联手,以“福建创造”或“泉州创造”的名义在所选国家设基地;另一种是“量身订做”,比如泉州的一个鞋业品牌,以企业名称建一个海外生产基地,然后由福建鞋业协会把规模小的中小企业组成企业团队,完成系列的配套建设。
他介绍,菲律宾与越南去年也分别组团并派出商务代表来福建考察,希望企业到其国家投资建厂。而美洲的国家有洪都拉斯与委内瑞拉也在主动推荐前往投产。由于本地制鞋行业有不少台资企业,因此在泉州鞋企扩展海外市场方面,有台商曾推荐过巴拿马。
从事制鞋行业工作38年,曾随制鞋产业的发展与转移的台湾制鞋工程师蔡慧星认为,制鞋产业从原来的美国往日本、韩国再往中国台湾、印尼、菲律宾,最后又转移到祖国大陆,这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趋势特点。他认为,印度将会是另一轮制鞋产业转移的地区。当然并不代表劳动力多、成本低的地区就能成为制鞋产业的转移地,还要看当地的风俗文化、法律、政治情况以及是否形成产业集群等因素。
蔡慧星说,广东、泉州、温州三大制鞋基地的产业链现在都发展得比较集中、完整,“优势还是有的”。
业内人士认为,劳动力成本及土地资源缺乏等因素的压力已成为目前国内制鞋业的瓶颈,而对出口型企业来讲,当前的欧盟对华皮鞋反倾销案等海外贸易壁垒等,提高了出口成本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