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承接沿海鞋业产业转移
崇州想要向东部发出这样的信息:我是“东鞋西移”的最佳承接地。
规划一大产业转移之梦
成都全国最大鞋业制造基地
谋定而后动的不只是崇州。
按《成都制鞋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成都市将在2015年成为全国最大的鞋业生产基地,国内制鞋业重要的研发设计及检测中心、贸易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品牌展示中心、信息中介服务中心,形成年生产能力达5.5亿双,制鞋产业总规模1000亿元,带动成都及周边96万人就业的规模……
根据中国皮革协会的信息,目前全世界每年鞋业生产规模为160亿双,每百双鞋中有一双产自成都,成都年产皮鞋为1.6亿双,并以女鞋为主,年产量在1.4亿双,制鞋业从业人员近15万,年产值达150亿元。
产业基础和完善的规划,为成都承接“这双鞋”抢占制胜先机。武侯、崇州、金堂,各显身手。
武侯,提升设计、研发能力和品牌知名度。2006年武侯区得到“中国女鞋之都”称号,在区域品牌上具备优势。2007年,武侯区通过举办中国女鞋之都国际采购节,开始与国际鞋业进行交流合作,着手实现品牌、渠道、研发等方面的提高。
崇州,在“东鞋”茫然之时,加快“请进来”步伐。到2010年,引进大中型制鞋及配套企业500户以上,年产皮鞋1.2亿双,工业产值1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7万个;到2015年,达到产值400亿元。
金堂,打出“人才牌”。金堂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18万人,其中鞋业人才是这支“大军”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一支。县委书记何立斌曾远赴深圳,请打工“打”成老板的金堂老乡们回乡办厂。目前,全县已有7000余人回乡创业,开办企业近300家,其中制鞋企业占一半以上。金堂规划,到2010年,入驻制鞋及配套企业300户以上,年产8000万双,产业总规模达到72亿元。建成较大规模的鞋业技工学校,年培训各等级技术工人1万人以上。
波动一场人才回流之旅
惊喜亲情激发激情
产业转移带来人才回流这一意想不到的惊喜,崇州感受到了。
在东莞,何雨与一家台资制鞋企业正在谈判,突然,台湾老板收到一条短信,马上笑呵呵地递给何雨看。原来,这家企业原生产部经理是四川人,前不久跳槽去了另一家工厂,当听说这家台资企业有意要到崇州发展后,主动请求回到这家企业并希望能派到崇州来发展。
“那位老板对这种现象很高兴,给他到崇州来投资增加了心理砝码。”何雨说,“东鞋西移”中将可能伴随着大量的人才回流现象发生。
跑熟了东南沿海制鞋企业的何雨,对沿海制鞋企业人力结构颇有认识,他说:大量早期出去在制鞋工厂打工的川籍工人,其中有1/3到1/4已成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其中“星期六”鞋业的总经理就是广元人,这使得崇州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大打亲情牌”是其一个重要特征。
“这是一个好现象。劳务的回流,使劳动力成本减小,还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甚至创业激情。”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武元注意到这种产业转移下的人才流动现象,认为农村的空心化严重,“就地就业比远程就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