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贡献率与科技贡献率成服装业发展突破口
产业资源是有限的,产业越成熟,产业资源的集中度也就越高。服装行业是充分竞争行业,产生“垄断”现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随着发展的深化,产业资源依然会向大型优势企业流动,“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现象在所难免。这是服装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规范区域价格竞争秩序、缓解用工矛盾。另外,作为“低门槛”的服装行业已经开始利用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杠杆建立起良性的退出机制;利用资源配置和信用机制建立企业有效的进入机制。这将对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新圈地运动”拉开梯度转移帷幕
2007年,服装行业大企业纷纷出手开始了新一轮“圈地运动”,原来在从业于沿海发达地区回乡创业的“新企业家”队伍也在内陆省份开始圈地建厂,圈地的目标主要集中在江苏苏南地区、安徽省、江西省、四川省、河南省、重庆市等省市地区。杉杉、雅戈尔、报喜鸟、红豆、波司登等上市公司率先在上述地区大规模投资,法派、培罗成、高邦、凯撒等大企业也将西服、衬衫、职业装等大类产品生产线迁往外省。同时,承接转移的内陆地区也在进行着“招商战”,通过专业工业园区建设、服务手段升级、劳动力供给和培训、经济政策优惠等手段来吸引优质资产投资。《中部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等法规政策也推进了梯度转移进度。
梯度转移的原因主要有几点:承接外销订单转移。鉴于劳动力供给不足、成本上升、能源紧缺、环境保护等因素影响,沿海地区以无法按照原有价格完成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加工,海外客户在寻找转移这类产品加工的承接地,一部分订单转到了比我国更具报价优势南亚国家,另一些订单则转向了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中国内陆省份。转移的主要产品有针织服装、休闲类服装、童装、牛仔服装等。
属地化销售的产品本土化生产。过去几年,一些沿海地区品牌争相开辟中西部地区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淘汰,部分品牌已经稳固了中西部地区主要城市市场,并以此为原点向周边城市和地区辐射。为了满足市场对产品更新速度的需求,一些品牌将部分生产转移到这些内陆地区。不仅生产,还包括物流系统建设的触手也伸入了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
沿海大企业将大规模流水线性产品转移至内陆省份。迫于劳动力、能源、成本等因素,沿海大企业已经开始将批量较大、变化较小、交货期要求较低的,例如:职业装、西服、衬衫等大规模流水线性产品转移到内陆省份。
“回乡创业”团队成为内陆省份产业大军中亮丽的风景。比沿海地区大企业更早看到中西部地区开发价值的恰恰是从这些地区走出去的“打工者”。近两年,一些拥有一定资金和企业运作、市场经验、掌握一些客户群体的职业者回归故乡,成为内陆省份创业大军中的中坚力量。
内陆省份吸引投资也在竞争。近两年,安徽、江西、四川、河南、重庆等内陆地区都在纷纷兴建专业工业园,不仅对承接梯度转移提供优质的硬件服务,更在税收、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劳动力培训和劳务市场建设、物流和金融服务、生活区服务建设等方面大做文章,例如:河南省提出“一站式”服务和“首席服务官”概念都能够体现出内陆省份承接转移的决心和信心。各地方行业协会也在不遗余力地为承接转移牵线搭桥。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