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地区改革 企业必须转型但非必须转移
记者观察
积极引导但不能拔苗助长产业升级要保持“平常心”
最近到珠三角采访,听到不少地市都在讨论产业空心化的话题,这让记者感觉非常有意思。
记得六七年前,当香港引以为傲的珠宝、钟表等制造环节最后都在成本的倒逼中义无反顾地转入内地时,香港的舆论就在热烈地讨论这个话题,香港社会各界都对产业空心化生出深深的担忧,失业率略一升高市民就恐慌。
六七年过去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香港更加自信、繁荣,好像也没有人再提产业空心化的话题了。只是有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赴港上市,CEPA之后香港的服务业跟内地已经开始了紧密的接触,香港的专业人士现在好像比以前更忙了,因为在大珠、泛珠甚至全球一体化的大格局下,他们跳出香港规划自己的发展,天地更宽了。
当然,珠三角的情况和香港当年的情况并不完全一样,但是,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当改变即将发生时,惯性的力量总会紧紧地抓住既得的利益不肯放手,因为不肯定自己未来将得到什么。惯性与创新的博弈,总会伴随着阵痛,但也将开创一片新天地。珠三角的加工贸易在30年的高速运转后,也的确到了该静心反思、规划未来的时候了。
广东的外向型企业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成为珠三角一个鲜明的标志。没有外向型企业,就没有珠三角的今天。
改革开放以来,外向型企业一直是广东进出口贸易的主力军,其占进出口贸易的总额尽管近年略有下降,但去年仍占63.6%。从最初的“三来一补”企业,到今天珠三角成为世界最重要的鞋革、服装、IT产品的制造业基地,外向型企业在进行自身升级转型的同时,也让珠三角在世界的版图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工贸易的产业链这些年来也在不断延伸,2007年广东加工贸易带动的国内配套产业的产值就达4300亿元人民币,同时广东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也由1996年的35.6%上升为2007年的56.6%。
但改变是必然的。总体来说,外向型企业目前的产业整体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相对集中在产业链的加工组装环节,土地、劳动力、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较大。同时,加工制造业的遍地开花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增加了资源环境的压力,也难以形成产业聚集和集约式发展。而从区域分布看,外向型经济在广东的发展极不平衡,我省加工贸易98%以上集中在占全省土地面积仅1/4的珠三角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长此以往,外向型经济在广东也将步入难以为继的境况。
改变也意味着机会。现在对政府来说,是要做好引导者、组织者、推动者的角色,要跳出广东来规划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方向,把家底子亮出来,把现状摆出来,清醒认识我们的机会和挑战。同时,政府要通过适时的政策指引,帮助外向型企业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一起寻找解决的方法,找准各自的定位,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向和生存形式。
但归根到底,企业才是市场的主体。珠三角经过30年的积累,它所形成的比较优势仍将吸引企业在这里繁衍生息,成长壮大。转型的压力,成长的困扰,企业应该都是最先感受到的。珠三角的企业家都非常清楚“羚羊定律”:自己不一定比狮子跑得快,但一定要比同类跑得快!跑在前面的企业,会慢慢发现不同的风景,向更大的天地拓展。但总有落后的企业会慢慢消亡或者离开。
在这些过程中,我们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既不能拔苗助长,指望广东所有的外向型企业一夜之间脱胎换骨,都摇身成为高科技企业;也不能简单评判一家企业的发展前景,为企业的发展画框。平常心,进取意,也许能赢得更宽的天地。
站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节点上,解放思想的号角已在南粤大地吹响,珠三角的外向型企业已经迎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顺应大势,科学发展,未雨绸缪,抢占先机,广东外向型经济在思考中、改变中、成长中……
积极引导但不能拔苗助长产业升级要保持“平常心”
最近到珠三角采访,听到不少地市都在讨论产业空心化的话题,这让记者感觉非常有意思。
记得六七年前,当香港引以为傲的珠宝、钟表等制造环节最后都在成本的倒逼中义无反顾地转入内地时,香港的舆论就在热烈地讨论这个话题,香港社会各界都对产业空心化生出深深的担忧,失业率略一升高市民就恐慌。
六七年过去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香港更加自信、繁荣,好像也没有人再提产业空心化的话题了。只是有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赴港上市,CEPA之后香港的服务业跟内地已经开始了紧密的接触,香港的专业人士现在好像比以前更忙了,因为在大珠、泛珠甚至全球一体化的大格局下,他们跳出香港规划自己的发展,天地更宽了。
当然,珠三角的情况和香港当年的情况并不完全一样,但是,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当改变即将发生时,惯性的力量总会紧紧地抓住既得的利益不肯放手,因为不肯定自己未来将得到什么。惯性与创新的博弈,总会伴随着阵痛,但也将开创一片新天地。珠三角的加工贸易在30年的高速运转后,也的确到了该静心反思、规划未来的时候了。
广东的外向型企业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成为珠三角一个鲜明的标志。没有外向型企业,就没有珠三角的今天。
改革开放以来,外向型企业一直是广东进出口贸易的主力军,其占进出口贸易的总额尽管近年略有下降,但去年仍占63.6%。从最初的“三来一补”企业,到今天珠三角成为世界最重要的鞋革、服装、IT产品的制造业基地,外向型企业在进行自身升级转型的同时,也让珠三角在世界的版图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工贸易的产业链这些年来也在不断延伸,2007年广东加工贸易带动的国内配套产业的产值就达4300亿元人民币,同时广东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也由1996年的35.6%上升为2007年的56.6%。
但改变是必然的。总体来说,外向型企业目前的产业整体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相对集中在产业链的加工组装环节,土地、劳动力、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较大。同时,加工制造业的遍地开花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增加了资源环境的压力,也难以形成产业聚集和集约式发展。而从区域分布看,外向型经济在广东的发展极不平衡,我省加工贸易98%以上集中在占全省土地面积仅1/4的珠三角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长此以往,外向型经济在广东也将步入难以为继的境况。
改变也意味着机会。现在对政府来说,是要做好引导者、组织者、推动者的角色,要跳出广东来规划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方向,把家底子亮出来,把现状摆出来,清醒认识我们的机会和挑战。同时,政府要通过适时的政策指引,帮助外向型企业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一起寻找解决的方法,找准各自的定位,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向和生存形式。
但归根到底,企业才是市场的主体。珠三角经过30年的积累,它所形成的比较优势仍将吸引企业在这里繁衍生息,成长壮大。转型的压力,成长的困扰,企业应该都是最先感受到的。珠三角的企业家都非常清楚“羚羊定律”:自己不一定比狮子跑得快,但一定要比同类跑得快!跑在前面的企业,会慢慢发现不同的风景,向更大的天地拓展。但总有落后的企业会慢慢消亡或者离开。
在这些过程中,我们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既不能拔苗助长,指望广东所有的外向型企业一夜之间脱胎换骨,都摇身成为高科技企业;也不能简单评判一家企业的发展前景,为企业的发展画框。平常心,进取意,也许能赢得更宽的天地。
站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节点上,解放思想的号角已在南粤大地吹响,珠三角的外向型企业已经迎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顺应大势,科学发展,未雨绸缪,抢占先机,广东外向型经济在思考中、改变中、成长中……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