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传统贴牌“变脸”进行时
“贴牌生产”一词源自OEM(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r),英文原义是原始设备生产商,在我国往往从不同角度称之为“贴牌生产”、“代工生产”、“委托生产”、“委托加工”、“定牌制造”、“生产外包”等。
虽然称谓各异,其本质都是指拥有优势品牌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缩短运距,抢占市场,委托其他企业进行加工生产,并向这些生产企业提供产品的设计参数和技术设备支持,来满足对产品质量、规格和型号等方面的要求,生产出的产品贴上委托方的商标出售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OEM是随着社会分工精细化而产生的一种现象,代表的实际上是一种分工和细化竞争的思想,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实现了品牌与生产的分离,使生产者更专注于生产,品牌持有者则从繁琐的生产事务中解脱出来,而专注于技术、服务与品牌推广。
从生产方式上看,OEM曾给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生产方式的发展空间已大大缩小。我国OEM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价格低,产品需求弹性小,利润空间小。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的不断提高,原本不大的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将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更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产地。例如,由于越南工资水平低于中国,耐克已在越南设立新厂,越南有可能取代中国成为耐克最大的境外生产基地。在这种形势之下,能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越来越成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成为产业竞争的制高点。随着世界范围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日益健全,一个授权专利代表一方市场,控制了专利就控制了市场,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只能处于低水平的加工阶段。
从企业的一般发展规律来看,企业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包括创业、发展、成熟、衰退等。在创业阶段,企业为了生存,为大企业做OEM生产,可以使创业企业起步相对平稳,并获得极好的锻炼和发展机会。但OEM有一定的极限,等OEM生产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企业的制造水平相当成熟,技术有了一定的积累,这时的创业企业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如果不及时改变经营方式,企业要想获得大的发展就比较困难,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利润空间的不断缩小,企业的发展将面临危机。因此,成熟的企业必须要积极实施技术创新和品牌制胜的战略,必须由缺少技术创新含量的传统贴牌生产尽快转向拥有一定自有技术含量的“新型贴牌”生产,这种转变既是OEM厂商在新的竞争形势下的被动选择,也是积极迎接挑战、另辟蹊径的明智之举。目前,我国东南沿海不少企业的OEM模式已不再是传统的贴牌或代工,而是在生产过程某一环节拥有自有技术的新型贴牌。例如,广东、浙江等省相当一部分产品的“贴牌”生产就已不同于传统意义的“三来一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都是拥有部分或全部知识产权的自有技术,运用自有技术生产出的产品只要在产品性能上达到外商规定的标准,即可“贴牌”。我们把这种方式的贴牌生产称为“新型贴牌”。据广东省科技厅相关人员的估算,目前,在占广东经济贡献70%的中小企业中,拥有这一类贴牌生产方式的中小企业比例可达80%。
虽然这种新型贴牌也是一种合约制造或代工的形式,但与传统贴牌生产相比,两者存在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技术含量不同。传统贴牌生产运用的基本都是外来技术,几乎没有自有技术,而新型贴牌生产至少已部分地拥有了自有技术。第二,利润分配模式不同。传统贴牌生产只是依靠廉价的人力赚取低廉的加工费,而“新型贴牌”因投入了自有技术而改变了利润分割方式和比例,赚取的利润中包含了科技附加值。第三,未来发展前景不同。传统贴牌生产只是一个学习过程,其发展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能否通过学习过程获得有效的技术积累,并及时转变生产方式,及时“升级”技术水平;而“新型贴牌”已进入到技术的创新阶段,其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将是创建自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