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出口生态样本:纺企报价与人民币赛跑
“这些年来,自己就是在与‘报价’斗智斗勇,太累了。”何文武说。苦苦艰守数月之后,这名宁波一家轴承出口企业的外贸业务员3月初向公司提出了辞职。
在企业里,何文武的主要工作是与国外客户接洽,寻找生产厂家下订单。“但近年来尤其是今年,业务非常难做。”他说,由于人民币汇率持续变化,加上轴承属微利行业,“一旦价格报不好,很容易亏损。”
与报价或人民币汇率“博弈”,眼下已成为浙江外贸企业的常态。尽管它们努力异常,收效似乎甚微。
来自官方的统计数据可资佐证。据宁波海关统计,今年2月,浙江“外贸第一市”宁波出口26.48亿美元,同比增长-2.4%——这是2000年以来的首次单月出口负增长。另据杭州海关透露,前两个月,整个浙江省出口220.8亿美元,增长13.7%,但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43.2个百分点,且低于全国平均增速3.1个百分点;其中2月出口89.2亿美元,下降6.8%。
博弈:报价VS升值速度
何文武承认,自己去年做过几单“比较失败的生意”,问题就出在“报价”上。
外贸企业每笔订单大致经历如下过程:与国外客户洽谈,确认价格、交付等条件;将订单交工厂生产;产品交付。“由于流程较长,报价如果跑不过人民币升值速度,只能亏损。”何文武说。
他举例,之前所在公司每年出口额在500万美元左右,2007年初,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大致1∶7.8,到2007年底为1∶7.3,差价达0.5元,“因汇率改变,公司直接收益减少250万元人民币。当然,交易过程以当日汇率计算,实际损失没那么多,但累计也有上百万元。”
这类例子在浙江比比皆是。杭州纺织企业汉帛国际副总经理沈宝忠透露,2007年因汇率跳涨,公司损失1.2亿元利润。宁波宁兴金海水暖器材公司总经理岑国辉表示,该公司出口利润去年下降了2/3。
“所以,在报价时必须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何文武说,“但这很难,交付期越长就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