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大幅升值 外贸纺企夹缝生存 艰难谋变
“他们(美国客户)的日子也不好过啊。”周先生说。从去年年底开始,一些老客户在和他们谈生意时甚至讲着讲着就哭了。由于经济衰退,美国民众购买力大幅度下降,销售商的处境也十分艰难。“这个时候,你只能选择做还是不做,几乎没有议价的可能。就看你自己能不能维持下去。”
烦恼:难以“甩掉”的美元
第一纺织网近日对旗下千余家会员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出口纺织企业不再用美元议价和结算,为避汇率损失,他们纷纷采取非美元结算方式或人民币议价和结算。即便以美元议价,有效期也由过去的1-2个月缩短为现在的一星期,甚至有企业在签三个月以内的订单时,把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确定为6.6:1。
但企业普遍反映,换用其他外币结算的办法未必可行。“美国人都不接受欧元,人民币更不接受。甚至人家就看准了美元贬值,连欧洲客户都坚持跟你用美元议价,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有企业这样抱怨。
相比之下,台商韩德玮显得很有“先见之明”。他在国内设了多个工厂,生产折叠自行车及电动车,其中深圳是大本营,占了每年出口量的一半以上。从六年前开始,发现美元出现疲软迹象之后,他已经开始换用其他外币结算。“客户都很精明的,有种说法叫棘轮效应嘛,只上不下,吃亏的事情肯定不干。”
所以韩德玮想出的一招,就是按照进口国的本币结算,比如产品出口到日本,那便按日元结算,客户也无话可说。
招数:像当初抢美国单一样抢欧洲单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发言人孙淮滨也认为,人民币加速升值对外贸企业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这从今年纺织品出口明显的增速回落可以看出来。企业唯有通过提价、放弃美元议价、调整市场等方式,尽量挽回一些损失。但他承认,“道理大家都明白,问题是实际操作上怎么做。”
相比起提价以及放弃美元结算方式,调整市场是外贸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长期策略。
周先生介绍,以前他们生产的婚纱都是出口美国居多,但从2006年开始,慢慢开拓欧洲市场,出口欧美的比例从以前的9:1调整到现在的7:3。今年估计欧洲订单会增长20%,而来自美国的订单要减少10%。
“现在能接到欧洲单,大家都会觉得振奋,就像以前接到美国单一样。”他把现在的状况描述为逐步突围,“但美国市场也不可能彻底不要,毕竟那是十几年的市场了,放弃了太可惜。”
而且转型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举婚纱设计为例子,欧洲人崇尚高雅简朴,而美国人喜欢豪华奢侈,因此随着市场转移,整个设计团队都要随之重新调整。
做外贸做了这么久,周先生称,他也算“看透了”。“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始终是要被淘汰的,只能放慢被淘汰的速度。以前有人预测这个行业可以维持到2015年,但就现在看,很难说。”
而相比起欧美市场,内销市场远未成熟,也没有形成同样规模。尽管已经有内地客户向他们采购,但他叹一口气,“距离还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