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出口产业面临生死大考
日本《朝日新闻》4月11日报道,今后人民币有可能进一步升值。在出口支撑下实现经济增长的“世界工厂”会发生变化吗?中国政府正在推动迄今以加工和组装为主的出口产业实现转型。今年1月,中国减少了针对附加价值低的出口加工企业的优惠政策。中国有意使人民币升值作为实现产业结构转变的杠杆。然而,中国国内的一些出口企业也会因此苦恼。毕竟,实现产业结构转变将伴随着痛苦。(4月14日新华网)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把引进外资和振兴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人民币汇率低下以及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吸引欧美企业纷纷在我国投资建厂,开展出口加工贸易。这使得我国200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排名世界第四,外汇储备更是高达1.5万亿美元。
2007年我国的贸易顺差较前年增加了47.7%,达到创纪录的2622亿美元,引发了欧美各国对于贸易失衡问题的争议。但是事实上这些贸易顺差的60%都是由投资我国的外资企业创造的。从今年1月开始,我国事实上废除了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竞争力造成一定影响,前两月的出口增幅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
美国经济减速导致的需求下降,也是影响我国外贸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去年12月中旬,美国经济形势恶化的趋势开始显现,各研究机构据此纷纷下调了对我国经济未来的预期。瑞士联合银行将我国2008年的经济增长率由10.4%下调为9.9%,美国的戈尔德曼—萨克斯投资银行也将这一数据从10.3%调整为10%。恒生银行在其此前发布的报告中也预测认为中国2008年的出口增幅将由2007年的25.7%下降到20%。
戈尔德曼—萨克斯投资银行的报告指出,由于中国出口产品的19%都被美国所购买,美国经济减速势必将影响中国经济。一些分析师预测,在美国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我国的出口和投资必将受到抑制,国内消费的拉动作用在短期内还难以显现。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连续三年刷新历史最高记录。这当中超过60%都是由对美贸易创造的,显示出我国经济对美国的巨大依赖性。
为改变这样的局面,我国政府正在陆续出台政策以抑制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这些政策主要是针对那些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的企业。例如我国从去年开始调低了出口退税的比率。之后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又在2007年7月发布了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并于去年8月开始正式实施。这些政策无疑在去年对我国的制造业形成了冲击。
然而,我国减少或取消出口加工企业的优惠政策,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如果取消这些优政策,就意味着许多中小出口企业将倒闭,大量从事传统制造业的工人将失去工作;另一方面,如果实行这些优惠政策,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减,贸易顺差将高速扩大,来自国外的政治压力、贸易摩擦将不断升级。对于纺织、鞋业、服装、家具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的反映尤其明显,由于出口产品在国内和国外双重征税,它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企业不得不放弃大批订单。一些实力较弱的企业也因而接二连三倒闭。
因此,人民币升值出口产业面临生死大考的说法一点也不过份。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一些企业产品的研发能力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只能单纯依靠价格来参与国际竞争,因而优惠政策的调整首先冲击到这些企业。例如在台、港资加工贸易企业落户众多的广东省,那些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企业的投资也不再受欢迎。而那些产品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已经被迫开始从广东省内部向周边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转移。
分析人士指出,减少或取消出口加工企业的优惠政策的意义还在于出口导向。在出口退税中,一方面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的“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退税率下降,甚至于要征收出口关税。另一方面,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则有所提高。这一降一升其实表明了政府的态度——有奖有罚,调整出口产品结构,鼓励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由于政策的变化以及外部的压力,将逼着出口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重新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也改变频繁遭遇反倾销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