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应届生求职现状调查:底薪继续下跌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团总支书记、就业辅导员崔凯说,该校计算机类专业签约率在四成左右,现在很多同学都在公司实习,可能实习期过后就会留在公司,所以具体数字尚不明确。可以肯定的是,在计算机类专业中,如果是交叉性学科,就业形式就明显好于单一学科。例如该校计算机审计专业的同学既掌握计算机知识,又有审计、会计学基础,很受企业青睐。
北京邮电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一些与垄断部门“对口”的高校,就业形势普遍较好,在各高校较为黯淡的就业形势中一枝独秀。“我们这样行业特色比较鲜明的学校比较特殊,近两年的签约率都比较乐观,与电相关的专业毕业生已经所剩无几,非电专业也已经解决大半。”华北电力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孟大伟告诉《望东方周刊》。
第三方就业调查机构前程无忧网的初步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3月底,全国大学毕业生平均签约率接近50%,人大、对外经贸大学等重点院校签约率在60%左右,一般高校签约率未及半数。
抑制就业新因素
“随着宏观经济从高速发展期向稳步调整期过渡,以及新劳动法的实施,多数行业开始了新一轮洗牌,企业要在这一轮洗牌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严格控制成本,这种变化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大学生就业。”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郝建对本刊记者分析说。
前程无忧网人力资源部北京中心主任金虹介绍,“《劳动合同法》的出台,规范了企业用人标准。以往很多企业都存在违法用工现象,随着新法的出台,很多企业的招聘策略必定更加谨慎。”
金虹认为,“大企业保险机制健全,问题可能会发生在众多中小企业身上。”而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就是中小型企业。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就业辅导员崔凯透露,从用人单位反馈看,学生技能水平较往年有明显的下降。“扩招的负面效应在2008年可能爆发式地显现。”
教育专家沈晓霞认为,从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至今,中国大学教育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完全转变。
十年前的扩招,并非简单解决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问题。从某种角度而言,1999年大学扩招迅速减小了适龄青年涌向就业市场的压力,转而将其暂存校园,推迟了其就业的时间。但师资并未同步增长。
崔凯则认为,生源质量随扩招下降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因素。“我们学校一直在业界有着极好的口碑。往年外地学生报考我校,都是外省市600多分的清华、北大落榜生,生源质量一直较好。”2004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扩招的大背景下,北京市要求市属院校把北京生源的比例由最初的20%提高到50%。“2007年入学的部分北京市属高校,北京生源的比例甚至达到了70%,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
沈晓霞说,“可怕”的理由很简单,北京生源的基础知识显然没有外地的学生扎实,学习习惯也不如后者。
随着北京生源比例的提高和扩招后总体招生人数的井喷式增长,毕业生技能水平下降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变化。“2008年只是一个开始”,崔凯头疼的问题是,如果毕业生技能水平继续下降,以后用人单位还会不会来该校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