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冰点:浙江遭遇全球定价权危机
能否“突围”?
招商证券刘荣表示,本世纪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以2006年宏观调控为分水岭,前期为“销量主导”阶段,如今则为“价格主导”阶段,这一阶段的增长方式衍变为产能利用率提高、产品结构升级和规模效应带来盈利。经济的整合过程必定要从产品市场深入到要素市场,未来对资源类产品定价的权力实在非常重要。
那么,这场争夺定价权的热潮,能否成为浙江经济模式摆脱困境的现实路径?
4月9日,浙江省经贸委主任汤黎路率调研组深入绍兴工业企业调研蹲点,着力探讨传统产业的整合提升方式。
汤黎明称,在国务院新近提出“既要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又要防止经济下滑,避免大的起落”的基础上,浙江地方政府还要“防止经济增幅回落过猛、过快、过广”的问题,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浙江经济的特点是产业集群,经济的外向度比较高。浙江省中小企业局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浙江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已超过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0%,区域特色十分突出。其中,工业总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有360个,超过300亿元的也有14个,很多产业集群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地位。
去年以来,国内相继出现深圳“中国电子市场价格指数”、苏州“盛泽丝绸化纤指数”和无锡“不锈钢价格指数”。业内专家指出,各类专业指数的发布运行,将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引导,避免无序竞争、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也将推动行业的升级转型,转变中国相关产业发展方式,提升竞争力。
浙江社科院研究员谷迎春认为,市场指数还仅仅是一个开始。中国企业还必须强化内功,提高产业和商品的竞争力。“我们还在不断地受制于终端大鳄,采购价格和市场条件更是大多被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业巨头所掌控。从指数采集和发布到掌握价格与谈判的话语权,还有较大的距离。”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