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中一:08年或是棉纺业最复杂、最沉重一年
原材料价格上扬,货币政策从紧,人民币加速升值,出口退税下调,贸易摩擦,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能够想得到的不利因素,似乎一夜之间都冒了出来,对棉纺行业造成巨大压力。”
高压之下,作为全国棉纺大省,湖北企业如何生存?记者走访了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武汉一棉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中一。
曾中一在武汉最大6家棉纺企业中的4家工作过,危机应对能力一直受到同行称道。
由于前面提到的原因,一棉一年的生产成本,要增加2000多万元。
在曾中一巧妙应对之下,一棉集团稳定地保持了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年出口额达到2000万美元。“对棉纺企业而言,类似危机在过去十年,曾多次发生。”曾中一说。“第一次是在1998年前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国内棉纺行业产能过剩,国家在全国范围强制压掉了2000万只纱锭,稳价保市场秩序。”
“第二次危机发生在2004年至2006年之间,大量棉纺企业出现政策性破产,国有资本逐渐从这一完全竞争性行业中退出。”“与前两次不同,本次危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人民币持续不断升值和汇率调整的不可预测性。或许,2008年将是最复杂,最沉重的一年。”
汇率的莫测,让很多企业吃尽苦头。刚刚谈好的价格,一个月之后,就变得无利可图。
对此,曾中一的办法是,在出口成品的同时,增加原料棉花的进口。
他说:“去年,公司出口了2000万美元的纺织品,同一时间又进口了2000万美元的棉花。一进一出,抵消了汇率变化带来的影响。”
这种做法,曾中一笑称为“以夷制夷”。
相比之下,国外的棉花价格一吨要比国内低1000元到2000元人民币,进口棉花能大幅降低原料成本。
在巧用汇率策略之外,一棉还通过内部挖潜,自我消化新增的成本。
近年,一棉分布实施了从中心城区向远郊区和周边县市迁移的战略。目前,一棉的生产量,1/3以上转移到了荆门的沙洋县。
转移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大大节省了交通、能源方面的消耗,每年可省1000万元以上。“对做棉纺生意的人来说,市场风险是常态的,无需恐慌,冷静处理,总能找到应对之策。”
长袖善舞的曾中一,最后这样告诫那些仍在危机中苦苦挣扎的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