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币汇率“破七”话服装业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破七”了!出口型纺企的心情或许可以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来形容。来自央视的新闻说,某服装出口企业单件利润原来是5块钱,现在的成本却要5块5,生产就意味着赔钱。各大媒体用“刻不容缓”来形容出口型纺企转型的必要性。然而“对症”是一回事,“下药”又是一回事,想给延续多年的中国制造妙手回春,无疑近乎一种奢望。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王庆曾经在一次公开场合说道:要重新认识中国服装在国际市场的物美价廉。想来颇有深义。中国服装的“物美”来自“价廉”的支撑,可如今“廉”得成本都收不回来,“美”又从何来呢?从“物美价廉”向“物美价优”转变,真正实现出口产品的高附加值,这是一剂难熬的好药。
“外转内,打品牌”,这种观点在很多出口型纺企中很受追捧,但细细想来恐怕也有问题,自己是不是一定适合转内?再说内销市场就一定好做么?笔者不久前接触一家埋头做品牌并在京城市场销售颇佳的男装企业的老总,他竟悻悻地说:现在商场的门真难进,真不把本土牌子当人!无奈之下,该老总在意大利注册了一个“洋品牌”。好好的企业非要披一件“洋外衣”,自主品牌的空间之窄可想而知。再看看满大街的假狐狸、假鳄鱼、假鲸鱼,一场场沐猴而冠式的模仿秀很让人为自主服装品牌的未来担忧。
然而这并没有成为自主品牌们消沉的理由,刚刚出炉的上市公司年报显示,中国服装的领军型企业把相当部分的资金投在自主品牌建设上,比如七匹狼在打造生活方式馆上手笔非凡。
最好的不一定是适合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被阴云笼罩的出口型纺企不妨多想想这句名言。在困难面前,也有企业选择了坚持,比如刚刚落幕的CHIC上,就有一家企业赫然打出“创中国服装第一制造品牌”的口号,让人惊讶之余生发几分感佩。
创牌还是贴牌?原创还是模仿?这样的选择不啻于一种炼狱。
笔者在此把三句话献给业界的朋友们――
“大河不满小河干”。中国服装企业生态环境的净化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如果自主品牌连家门口的商场都进不了,只能靠挟洋自重来解决问题,岂不是太悲哀了吗?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转型也罢,创牌也罢,都是一种持续的艰辛的过程,就像筑堤坝,绝不能因为坝没出水而忽视水下沙石的价值。
“给我一个支点,我会撬动整个地球”。阿基米德的名言并不是让业界的朋友们苦苦寻找所谓的“终南捷径”,而是从中国服装业的后发优势出发,在强者的经验和自身的差距中,以扬弃的眼光和创新的勇气,探索一条“中国服装式”的登堂入室之路。
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寻。只要优化环境,苦练内功,找好支点,即便面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破七”这样的迷途,一条新路也会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