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升息?猛升值?抑或另辟蹊径?(国金时评)
第一季度经济数据昨日出炉:GDP增长10.6%,CPI增长8.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6%。数据刚出,措施即到:央行公布,自4月25日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目前,社会普遍关心的是,在这种宏观经济形势下,政府还将会采取何种经济政策来应对?
中国宏观经济被国际、国内诸种因素逼到这个份上时,大家自然把目光聚焦到了两种政策取向上:一是再动利率,即升息;二是大动汇率,即人民币一步升值到位,如10%,然后盯住美元浮动。
到底怎么动?是否用新招?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权衡。先看再动利率。目前我国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4.14%(美国已降至2.25%,中美利差为1.89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7.47%。如果再升息,会带来两大弊端:一是可能吸引更多热钱涌入抢食“中美利差”,推动资产价格上升,并酝酿新的,甚至是系统性的风险;二是扼制国内需求的抬升,这其实是升息政策的最大杀伤点,也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一点。以2007年末为例,全国本外币贷款余额27.77万亿元计,若升息两个百分点,一年就得多付出5554亿元利息,这相当于全部上市公司2007年净利润(3604.51亿元)的1.5倍,相当于一季度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555万亿元)的22%。
再看大动汇率,就是人民币一次性升值10%,达到1∶6.4左右。结果会如何呢?出口增长必然放缓,外贸行业可能招来沉重打击,并引发社会就业问题。目前,出口占我国GDP比重在1/3左右;外贸领域的就业人数超过8000万,其中,加工贸易领域就业近4000万;如果一次性升值10%,外贸行业肯定形成行业性亏损,因为其行业利润率也很难超过10%左右(如纺织行业利润率约3.7%,2007年纺织行业内8个分行业的各前十强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也仅7.16%,宁波外贸行业平均利润率约5%-8%),所以这一块有可能“集体沉没”。正在举行的103届广交会上,中国出口企业一脸愁容,由此就能理解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这还只是其一。
其二,美国发生次贷危机,经济步入衰退,本来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就在急速下降,订单减少,甚至有的还拒不履行已签订的合同,如果从国内供应这一块再“雪上加霜”,今年的出口将严重滑坡并威胁宏观经济任务的完成。按照昨日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第一季度我国出口3059亿元,增长21.4%,回落了6.4个百分点,顺差同比减少了49亿美元。由此观之,要大动汇率,显然缺乏依据,汇率可能还会沿着既定的轨道小步升值。
难道就没有其他手段来对付居高不下的通胀吗?肯定有。即使从宏观经济理论上讲,升息和升值之外,还有存款准备金率、央票等多种手段,还有窗口指导、信贷总额控制等行政与半行政手段等。所以,大可不必走进一个“非彼升即此升”的胡同去。再退一步讲,以上这些政策,2007年都使用过,一年之内,升息了10次,升值了6.5%……效果如何呢?通胀没下来,股民却一再受惊。
在没有根本性的解决之道时,还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好,也许“病灶”之处,往往最能找到“症结”所在。在第一季度8.0%的CPI增幅中,食品价格上涨21.0%,拉动CPI上涨6.8个百分点,对CPI的“贡献率”是85%!还有居住价格上涨6.6%,拉动CPI上涨1个百分点。那么,问题很简单,单刀直击农产品(行情论坛)涨价问题,把农资价格稳住,把种田成本稳住,不就赢得了战略主动权吗?到农村去调查研究,看看农民、农业、农村的生存状态如何?看看城乡应该如何联动?看看如何下决心解决一些“三农”的深层次问题,如此等等。不满足于“宏观经济变量调控”,也许才能真正做好“宏观调控”,那样可能别有一番洞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