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眼前困难只是新生前的阵痛
2007年年末以来,媒体纷纷报道珠三角部分中小企业外迁、新企业涌入的现象。这种局面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世界经济降温,导致高度依赖出口市场的广东经济遭受巨大压力;出口激励措施大幅度削减;工资、土地/房产、原料、能源等各项成本涨价,环保投入增加,利润空间缩小……面对商业环境的巨变,企业和产业加快转型调整是必然的。
首先,企业必须明白,劳动、环境、土地、资源等各项成本上升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广东企业也不应抱怨工资过高、上涨过快,广东全省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增幅已连续第7年低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尤其需要明白,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再也不能继续容忍以破坏本国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向世界提供廉价消费品的模式。面对压力,不少企业寄希望于恢复出口退税等出口激励政策,但某些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已经或接近饱和,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出口激励措施无法扩大市场,只能加剧价格战,本质上是中国财政补贴外国消费者。所以,我们的出口企业应当接受现实。
其次,我们的企业需要努力提升自己所产出商品、服务的结构和档次,特别是发展自主创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从而扩大利润空间。
第三,无论是哪个国家,高收入者都必然是少数,中低收入阶层才构成了人口的大多数,他们有以合理的价格获取消费品的权利,如果我们一味追求提升商品结构和层次,无异于放弃了这个巨大的市场,从而给竞争对手创造机会。所以,我们还需要考虑如何可持续地提供现有档次的商品,化解成本上升压力。为此,可以采取的选择包括推进技术改造,提高效率;迁移生产能力,包括从沿海向内地转移,以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进入出口市场的流通、品牌等高增值环节,等等。
以技术进步而言,欧洲全自动纺纱车间万锭用工不过6人,而国内大多数棉纺织企业万锭用工都在200人左右;发达国家纺织厂接到服装厂订货指令后12小时即可提供所需面料,我国一般企业需要12天以上……提高效率空间之大,可见一斑。
第四,我们需要看到,提高工资固然增加了企业成本,但同时也扩大了国内消费市场规模。过度依赖外部市场的发展战略注定是不可持续的,我们的企业需要抓住契机开拓国内市场。
在开展调整时,企业及其经营者需要集中精力做好主业,而不应当迷失在资产市场“一夜暴富”的金钱游戏之中。笔者家人都定居深圳,朋友、熟人中就有不少中小企业主在去年关闭了公司,一心一意炒股、炒房,结果呢?“你家去年在深圳买了房”几乎已经成为社会上流行的诅咒用语。
凤凰涅槃之前先要经过烈火的焚烧,无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家企业,要实现自我提升和飞跃,也都必须经过痛苦的磨炼。对于珠三角而言,在部分传统产业中小企业倒闭、外迁的同时,更多的新兴产业正在快速成长,足以弥补上述损失,政府要为产业升级等创造良好的环境。对于企业而言,压力从来就是优胜劣汰的前提,企业当前遇到的困难毕竟只是新生的阵痛,靠自己的眼光和努力,一定能走出新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