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鞋革市场如何应对出口瓶颈
粤企外迁内地市场潜能大
去年5月18日,省政府在东莞市召开“促进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扩大广东省加工贸易内销、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记者了解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广东各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共识,其中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转内销被视为重点。在出口加工贸易密集的东莞地区,早在2002年就开始大力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转内销工作,在石碣和清溪两个镇各选择3家企业开展转内销试点工作。近年来,东莞市不断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从贴牌加工向品牌竞争转变,开发自己的产品,开拓内销市场。东莞15000家加工贸易企业中,已经有5000家涉足内销市场。而在“三来一补”企业最为密集的深圳宝安,也仅剩下不多的3307家“三来一补”企业,都在不断寻求升级转型,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近1/3完成产业转型。广东省常务副省长汤炳权表示,加工贸易转内销工作有利于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增强企业竞争力,有利于国家和地方增加税收,有利于中央提出的“减少外贸顺差”政策,也有利于提升老百姓消费品的品种和质量。
除了产业升级,更为壮观的是企业外迁现象。2007年,“深企外迁”话题引发全国论战。连续11年获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名的中国名牌内衣企业深圳安莉芳公司已将生产基地和主要经营业务迁往山东济南;比亚迪在惠州设立手机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投资达60亿元;华为也将在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设立新的生产线……对部分企业来说是迫于经营成本的无奈之举,但也有相当数量的企业是扩张性外迁,在把总部、研发中心留在深圳后,将生产线等迁往外省,并且从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开发了外省市场空间。
而这种外迁,也已经演变成为企业、行业甚至政府部门的自发自觉行为。记者了解到,在深圳的多个行业协会,已经在江西、广西等省市考察,组织成员企业建立产业园区。而由深圳市政府参与创办的昆明深圳工业园、湖南衡阳深圳工业园、重庆深圳工业园等,也都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将成为承接深圳产业转移的出口加工基地。
广东市场饱和,国际市场摸到“天花板”,促使越来越多的广东企业开始到外省开拓新的市场疆土。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一些知名品牌纷纷开始到内地城市开店,通过“跑马圈地”的方式尽可能多开店,通过占领二、三线城市的重点区域,然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铺开。
而在众多企业纷纷抢滩外省市场之际同时也隐藏着风险。广东省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工程师、协会顾问章国礽提醒说,在全国范围广东是家纺行业发展最繁荣的地区之一,但这些从深圳走出去的知名企业,产品价格往往相对较高,只能够满足少数消费者,在销量上势必受到影响,而在品牌认知度方面,也无法做到和深圳同样的知名度。
“跑马圈地”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把双刃剑。
尤其是建立的庞大销售网络,如何支撑是一个大的问题。章国礽说,企业现在通过庞大的广告等达到较高的知名度,然后通过上市等获取资金,但是一个企业更应注重稳打稳扎,否则众多的门店网络无法维持,出现销售困难,全国各地的门店全都亏损,企业最终将无法承受。“跑马圈地”需要庞大的资金来支撑,而其中的不少企业也在冲击上市,如果能在股票市场获得资金支持,企业就能加速开店的步伐;而一旦冲刺上市失败,对于企业就将是灾难性的。
广东专业市场需“国际化”
2007年10月,深圳市贸促会组织前往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浙江义乌小商品城。除了考察学习外,深圳市贸促会还专门进行了一个宏大的项目推介———深圳将打造“深圳国际采购商业圈”,将深圳建成“采购之都”。
去年9月19日,“深圳国际采购商业圈”项目正式启动,作为深圳历史上最大的商业项目,引发各方关注。长期以来,深圳具有雄厚的制造基础,包括黄金珠宝、手表、玩具、家具等在内都是全国乃至全球的基地,但另一方面却缺乏系统的整合。到目前,深圳已经发展了上百个专业市场,但多数市场规模过小、过于零散,通过不断洗牌,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以电子专业市场为亮点的门类齐全的专业市场,而且逐步实现了规模化。根据相关统计,深圳的专业市场目前已经进入了优胜劣汰、新旧更替的调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