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转型阵痛珠三角制造业积极突围
“恐慌没有渲染的那样严重,但困难形势是严峻的。”———这或许是目前珠三角制造业面临的真正现实。
内外交困
尽管倒闭风潮言过其实,但对困难作怎样大的估计可能都不过分,去年以来,珠三角本地制造业的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外向型制造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民币升值。在记者赴珠三角采访期间,东莞厚街恰好在举办一场大规模的鞋业展览,众多参加鞋展的中外资企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约而同的将人民币升值放在了第一大影响因素上。
“制鞋业的净利润率现在只有5%到8%。”香港一家外资鞋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但是造鞋业的出口流程需要大约半年,如果人民币一年升值10%,造鞋企业半年前的订单在结汇时将面临无利可图的境地。这让所有的造鞋企业都不敢轻易接单,“接的订单越多,死得越快。”这位负责人感慨地说。
服装制造业也面临同样的困难,虎门是珠三角最大的服装制造基地,去年虎门生产2到5亿件套服装,平均每6个中国人穿的衣服就有一件是虎门生产。当地服装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秦英福分析,外销企业明显地感受到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实际上,纺织服装作为最大宗的出口物资之一,被认为是受升值影响最大的行业。
内销企业的问题同样存在,东莞鞋业协会副会长祁耀昌分析,目前国内物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竞争激烈同样推高了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制造业目前内外交困———外部利润不断压缩,内部生产成本上升,已经在过度竞争中被摊薄的利润,随时都可能消失。
转型阵痛
面对前所未有的综合性困难,企业短时间内能采取的应对措施并不多。出口企业的措施之一是尽量压缩出口订单。“要求缩短下单时间,按季付费。”香港一家外资鞋厂经理说,同时还尽可能多的和采购商进行价格谈判,通过不断协商提高价格。“最终的涨价能够双方共同承担,但肯定是出口企业消化得多。”这位经理对这种格局充满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