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去出口,经济将会怎样?
如果说股权分置改革后,沪深股市已经可以(至少部分地)看作中国经济基本面之晴雨表的话,去年冬天以来两市的剧烈调整则部分印证了出口下降对中国经济所造成的深远影响。我们或许可以承受出口一两年的萎缩,但更长时间的萎缩则是灾难性的。
⊙傅勇
中国失去出口,经济将会怎样呢?这不仅仅是一个智力游戏。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长21.4%,这是近三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与此同时,以美元计价的贸易顺差同比下降10.6%,是四年来的首次下降。由于人民币升值加快,以人民币计价的贸易顺差同比降幅高达17.7%。
看起来,出口数据的低位徘徊在今年全年恐怕难有根本改观。的确,现在连美联储也不再闪烁其词了:美国经济已经开始陷入衰退。这对于“中国制造”意味着什么?对于世界工厂意味着什么?
答案或许是现成的。
如果说股权分置改革后,沪深股市已经可以(至少部分地)看作中国经济基本面之晴雨表的话,去年冬天以来两市的剧烈调整则部分印证了出口下降对中国经济所造成的深远影响:增速明显回落,企业财务利润大幅缩水。
出口是中国经济起飞最主要的引擎,这是我阅读过去二十多年间有关经济文献的主要结论。如今,出口占GDP的比重接近40%,贸易依存度(进出口之和与GDP之比)接近70%。这两个数字远远高于美国,日本(被认为是出口导向的)等大国,以及大多数规模较小的经济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比较优势的发挥很好地解释了出口规模的膨胀,中国拥有规模庞大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并且,人口结构也处于一个良好状态,人口红利效应显著。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强调了中国市场体制背后的强势政府因素,并且据此认为比较优势战略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经典的发展经济学几十年前就强调,政府有意地实现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能够引导后进国家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笔者最近阅读的一篇文献呼应了这一传统。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罗德里克(Rodrik)提出,对一国经济增长来说,重要的是出口什么,而不是出口多少。他认为,出口部门之所以对中国至关重要,不是因为中国出口规模庞大,而在于出口产品“质”的特制。显然,如果中国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去生产,那么中国集中生产和出口的必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无疑,然而,罗德里克的证据显示,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要比世人一般认为的要高得多。中国的生产和出口模式与其收入所处水平不相对应,也偏离了比较优势的内涵。出口部门较高的利润吸引着更多企业跟进,经济资源因此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这种由不同部门间的生产率差异及结构调整引发的经济增长,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