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锐时装设计师的春天来了?(图)
年轻不是本钱
“大家都想赚大钱,”邱昊说,“但在当今的中国,真正做设计的并不赚钱。”
32岁的设计师何艳对此深有体会。2003年底,她从就职的服装公司辞职,开始制作自己的系列。不到一年之后,她在华东师大后门的一个小酒吧做了三场发布,获得了热烈的反响。2007年,她在进贤路上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当年11月,她与朋友合作,在尚街开出店铺。何艳专营高级定制服,因为以她目前的财力,无法负担成衣的生产。尽管以每年一个系列的速度推出新款,并且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客户,但何艳坦言在尚街的生意不好,自己的生活至今也尚未获得改善。
对此,WangWei Gallery的设计师王巍表示毫不惊讶。他早年在逸飞起家,之后去伦敦发展,目前已经在海外拥有了自己的市场。在他看来,设计师起步时期生活艰苦是肯定的。“上海的情形比伦敦要好。”他说,“在伦敦,年轻设计师们把所有钱都拿出来买面料,境况更加艰苦。这是正常的。”
何艳对事业没有具体的规划。“我对目前的发展状况不满意,但是对工作状态满意。”她说,“我想我不擅长做生意。”她雇了三个兼职的工人,自己负责设计、定工艺、与版师一起研究打版。她的店铺位于尚街1号楼的4楼,商场招商时,这一层原本被定位为设计师楼层,她听说张达、高欣、翘翘、破壳都会来,这才决定落户。没想到所有人最后都改变了主意。“我是最后来的,可是现在只剩下我一个。”她说,“现在看来,这是个错误的决定。”
对ZUCZUG的创立者王一扬来说,尚街这一类商场的出现已经是时装市场一个巨大进步。“我们刚开始做品牌的时候,是从百货商店开始,根本没有其他选择。现在个性的、细分的市场已经出现了。”他说。
可是何艳认为,尚街有很好的初衷,具体事务却做得很差。“如果我来做,肯定比现在强。”她希望商场的客流量大一点,买她衣服的人再多一点,但又自我解嘲说:“这两年经济也不景气,谁还来买这么贵的衣服呢?”她坦言:“我在这里的租约签了两年,可是我巴不得现在就走。”
就连已经站稳脚跟的One by One也感到前途难料。“我们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我们真的不知道接下来会怎么样。”翘翘说。
在上海这样一个本质上保守的城市,年复一年,新的品牌纷纷涌现,又很快地相继倒闭,年轻设计师如何生存,是他们所面对的最严峻的问题。Dora Chan在撰写《亚洲年轻时装设计师》时,原本打算将入选设计师的年龄限制在25岁以下。然而通过调查,她发现在亚洲,这个限定是过分苛刻的。“在欧洲没问题,但亚洲设计师需要一段时间来使自己的风格成熟化。”她说,“我认为这是因为,他们需要一段时间,比如旅行或者留学,来使自己充分理解西方审美、融入西方文化。这样一来,他们就已经过25岁了。而在此之后,他们又需要几年时间来塑造和稳固自己的技巧和风格,所以当一切就绪,大多数人都将近30岁了。”遴选的年龄标准一再放宽,最后为了在其他方面有所保证,Dora Chan将界限提高到了40岁,最后入选的四位中国设计师是邱昊、何艳、马可和王一扬。后两者已经远远超出了2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