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中国制造”危机四伏:“认命”还是“博命”


http://www.texnet.com.cn  2008-04-28 14:07:45  来源:经济观察网 收藏

  今日中国,已经成为产值仅次于美、日、德三国的制造业大国。然而,产值的高升,并不代表相关问题已得到妥善解决,仍亟须找到合适的方案。比如,“中国制造”的对外依存度也越来越高,这表明,在付出“市场”后,并未换来真正能够支持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有媒体称:“产品性能、质量、核心知识产权皆不在掌握,所以‘中国制造’只能处于世界制造业的底层。”而不能像IBM、惠普和爱普生这样大的跨国公司那样通过自主创新得到属于自己的实惠。也许这种言论不是很顺耳,但中国有一部分中小企业却的确在履行这样的路径。有的企业负责人直接这样说:“能守住现在这摊儿就行,不就是少赚点钱吗,我们认了!”事实上,远没有他们想像得那么乐观。

  2007年,一场针对“中国制造”的信任危机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危机从宠物饲料开始,迅速扩大至海产品、牙膏、药品、玩具……于是,大量没有长远目标和方向、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认命”型企业,在这次危机中遭受了沉重打击。

  同样,在今年3月德国汉诺威CeBIT 2008上,来自中国的IT厂商们秣马厉兵、踌躇满志。然而仅仅过了一天,39家中国参展商(24家来自内地、3家来自中国香港、12家来自中国台湾)却因知识产权问题,遭到了当地警方和海关人员的联手突击搜查。于是,很多中国参展商根本没能来得及迎合本次大展“绿色产品”的主题,便无奈地忍痛出局了。

  其实,在去年的CeBIT展会上,华旗、纽曼等中国参展商便遭遇过同样的“剧痛”。相关专家表示,知识产权问题是令中国企业在CeBIT展会上屡遭尴尬的真正原因。

  因此,摆在中国部分企业面前的两个选择:要么认命,老老实实地待在产业链底层,逆来顺受;要么搏命,通过自主创新获得支持企业发展的核心知识产权,扬眉吐气。其实,放眼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新兴工业国家的发展历程,几乎所有新兴出口大国都曾面对各种各样的逆境和危机,他们的企业同样需要做出选择。以今天生产“精工”牌手表而誉满全球的爱普生公司为例,在电子手表的商业化进程中,爱普生也曾面对“认命”和“搏命”的历史抉择。

  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宝路华公司的音叉式电子手表,将当时机械手表的计时精度提高了10倍。面对前者的压倒性精度优势,爱普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与此同时,3个选择摆在了当时年轻的爱普生面前:一是购买宝路华公司的专利,追随宝路华走音叉式电子手表的路子;二是继续发展既有的机械手表技术,坚持传统;三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英电子手表。在与宝路华公司洽购核心技术失败后,爱普生最终选择了难度系数最高的开发石英电子手表。

  1960年,集成电路、进步马达的生产,以及石英晶体的精密切割、抗震及小型化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均处于试验阶段,不仅技术需要摸索,就连生产工具都需要进行单独研发。因此,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审视,成功开发全新石英电子手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当时的大多数人都认为,将动辄重以吨计的石英钟,微缩成电子手表,戴在人们的手腕上,纯属天方夜谭。

  然而9年后,爱普生却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创新硕果,50块可以戴在所有人手腕上的“精工”牌模拟石英手表出世了,精确度比宝路华音叉式电子手表高了10倍。

  爱普生的故事,对于现如今的中国很多企业很有借鉴性。实际上,爱普生所倡导的知识产权自主创新,不仅可以帮助某一家企业迅速成长,更可驱动整个产业不断“创新”。精工爱普生全球总裁花冈清二4月21日在“2008中国保护知识产权高层论坛”上说:“创新”能力和“制造”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应对市场挑战、获得持续发展的“主动轮”,而知识产权则是驱动这对“主动轮”的原动力;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以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为基础进行“创新”,是所有企业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的惟一途径。

  然而,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人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高声欢呼,殊不知“中国制造”不过是中国经济在21世纪参与全球分工的基础,在未来的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纯制造业环节的边际利润会变得越来越薄,最终“世界工厂”势必沦为全球低端产品的制造基地或粗糙产品的仓库。

  在这种情况之下,企业连生存都将出现严重问题,如何谈发展呢?好在这个问题早已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专家的重视。中国社科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明德研究员认为,从总体上看,我国知识产权存在两个不适应:一方面我国知识产权工作总体状况与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工作总体状况与面临的国际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这双重的不适应,更显出问题的严峻性。市场竞争绝不温情,留给中国企业疗伤的时间并不多。中国企业的跨越,已是迫在眉睫。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中国制造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华兴纱管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