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女工耳病发病率突出
纺织厂的工人劳动强度有多大?
大约四五年前,纺织厂大多实行四班三运转,就是干两个白班,两个中班,两个夜班,之后休息两天。干6天,歇两天。那时的工人一个月可以歇上六到八天,工资是600到700元。后来厂里开始搞减员增效,把四班三运转改成了三班三运转,即三班倒,但是工资并没有涨。由于纺织厂工作太累,钱越来越少,近几年,棉纺厂人员流失严重。因为人员匮乏,纺织厂一些班又改8小时为12个小时。
粉尘密度大,对肺很不好,而棉纺厂车间里总是棉絮翻飞,每个人的头上都粘满了棉絮而成为“白毛女”。 因为机器轰鸣声巨大,在车间里说话,必须揪着对方耳朵喊,否则根本听不见,耳病的发病率在纺织女工群体里尤其突出。
挡车工在织机前要一刻不停地来回走动,检查织机,防止断线出现次品。除了中午吃饭可以停半个小时的机器,剩下的7个半小时挡车工只能一刻不停地忙碌。据估算,一名挡车工一天要走近20公里路。整理车间的女工每天要猫着腰把十几块八九十斤的布搬来搬去。腿部静脉曲张或者腰椎间盘突出等症状在老纺织工人身上非常常见。
网上有网友留言:我的妻子是棉纺二厂的一名普通工人,一个月辛辛苦苦才能拿600多块钱,还一回到家累得就想先睡一觉。她休完产假后上班的第一天回来说饿了,我就问她中午没吃饱么,她说中午没吃饭,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不为什么,再问妻子却掉泪了,说是没时间吃饭。当时我的眼睛就湿了。
有职工告诉记者,现在他们有时还会有一些额外的活,比如常日班,因为现在的棉花往往掺有杂质,于是有的分公司让常日班工人做完自己分内的工作后去拣棉花,最高时规定每人负责拣一包,最初还给10块钱补助,后来不给钱了,完全就是额外白干。2套机器包括2节粗纱机和4节併条机,原来人员配备是一个擦车组长,3个牵身,一个擦车后,一个检修,后来去掉了一个牵身。诸如此类的看上去很小的细节,却一层层加重着工人的劳动强度。
“我不知道企业高层运行这个企业有多难,花费有多大,但作为一个基层工人,我知道我们一直有干不完的活儿。我不知道我们的产品卖多少钱,我只知道7年来我们从没有因产品卖不出去而停过机……”纺织工人如是说。
以前,纺织厂工人有一项福利很让人羡慕,那就是到青岛等地疗养,因为在纺织厂长年累月工作会损伤身体,到一定年龄一定工龄的职工都可以排队去疗养。劳动强度在加大,这项福利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取消了,一些40年工龄的老工人到退休也没能享受这项福利。
有职工认为,不仅仅是工资和劳动强度问题,工厂改制以来存在很多问题,这几个厂现在面临着搬厂解散,但工人的安置等问题都没解决,再加上可能存在的腐败,这次事件是多年积压的矛盾的总爆发。
198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了一部颇有知名度的片子《街上流行红裙子》,讲述的就是当时纺织女工的生活。那是纺织行业的辉煌时期,那时,纺织厂的工资比钢厂、药厂等其它工厂略高,但是工作却更轻松和干净一些。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棉纺厂工人的收入和当时主管部门纺织工业局的干部几乎相当,能进纺织厂工作是让人羡慕的。更有纺织厂女工自豪地称自己为“织女”。而现在,在石家庄比较大的购物中心北国商城和东方城市购物广场,一个纺织女工一个月的工资收入,基本买不到一条漂亮的裙子。日益繁重的工作强度,更让她们无心关注漂亮衣服。昔日纺织女工幸福浪漫的生活早已是明日黄花,如今她们只知一日日在生活的重压下像陀螺般转个不停,隐忍而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