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纺协会长杜钰洲:谈改革开放30年行业进步
2008年适值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中国纺织服装全体从业者奋发图强,乘着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成就了今日的辉煌伟业––
30年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率先融入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纺织服装行业当中的佼佼者,同时,也满足了国内日益增长的纺织服装产品消费需求;
20年来,1986~2006年,纺织服装业生产总量增幅始终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即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出口量始终排在世界第一位;
10年前,中国国际时装周从中国服装设计博览会中脱胎,引领中国服装设计师与品牌走上了创意产业的高平台;
今天,经历了多年高速增长后,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而未来,我们的目标,直指纺织强国、创新大国!
三十年一回首,抚今追昔论未来!此时此刻,在新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们需要梳理脉络、着眼未来,为中国服装业下一个30年的思路与升级指出方向。角度改变观念,而高度更决定视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这一历史性时刻所阐释的角度和高度,无疑能为业界带来深刻启迪,并引发全新的思考。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
(记者 刘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在纺织服装业得到了生动、完整的体现;而改革开放给中国市场经济带来的深刻变化,也在纺织服装业取得的成就中得到了全面展现。
进步之一:中国人民衣着水平迅猛提高
30年来的深刻变化,首先体现在中国人民衣着水平的迅猛提高,中国人民衣着的变化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直观的表现。不仅满足了当初9亿人、现在13亿人的衣着需求,30年来,这道日趋亮丽时尚的风景线,更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生动窗口。
1978年,中国人均衣着纤维消费为2.88公斤,是世界人均水平的40%;这一数字在2006年跃升为人均14公斤、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27%。从温饱到小康,从限量供应到布票的取消,百姓的衣着变化有目共睹。比较来看,中国人民衣着方面的城乡差别、东西部差别等都是解决得最好的。
杜钰洲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些引领30年改革开放的纲领,落脚点都是人民根本利益,是建设和谐社会。而中国纺织服装业在这30年的改革实践中,用百姓衣着变化的巨大成果,很好地完成了行业的根本服务宗旨。
进步之二:纺织业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解放生产力––这一点在中国纺织工业得到了最好的体现。30年来,纺织工业经历了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的历程,成为国力增长的重要方面。
我们的纤维生产从天然纤维为主到化纤逐步超出,这一切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是国家的生产水平有重大提高的体现。1978年,我国棉花产量为204万吨,2007年为670万吨;1978年化纤产量为28.5万吨,2007年达到2389万吨;1978年纤维总产量为276万吨,2007年达到3500万吨。不仅是数量的增长,品种结构也有大发展,衣着用、家用、产业用三大主力产品“自力更生”程度迅猛提升。除了衣着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随着“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而发展起来,产业用纺织品也在建材、交通、医药等各领域获得了广泛运用。我们的行业不只是制造,创新是行业进步的关键。纺机业的自主创新,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更为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
作为中国最早进入市场化的行业,纺织服装企业的资本结构变化真切地体现了“市场配置资源”这一主题。1978年,我国纺织业国有资本占比达80%,这一比例逐年缩小,前年占5%,去年约在4%左右。中国纺织业对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的开放度,给整个产业带来了活力源泉。
而我们的国际竞争力,更来自于完整的产业链。作为中国的母亲行业、民生产业,纺织业的产业链从天然纤维加工、纺纱、织布到面料、服装,其生产力的大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产品结构的丰满,更使产业具有“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可调节性,始终保持了我们的产业竞争力。
进步之三:纺织业进一步融入全球化
杜钰洲说,改革、开放二者不能分开,纺织业的改革也体现在对外开放、体现在深刻融入全球化。1978年,我们还是以满足内需为主,出口占总产量的3.7%,约24亿美元;1985年取消布票,象征着内需的满足和有剩余出口;1994年服装出口列世界第一;1995年纺织品、服装出口双列世界第一,中国真正成为出口大国。
当然,这个“开放”并不是单向的,目前外资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37%,出口也占到约1/3。而在这个开放过程中,我们也有进口,也吸引外资、引进管理,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这也是跨国配置资源的标志性表现。应该说我们的贡献与获益都很明显。开放和引进带来了我们产品质量和档次的提升,带来了科技和品牌创造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