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2010年,中国的棉纺装备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http://www.texnet.com.cn  2008-04-29 09:53:01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收藏
  当然,积极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也是全行业未来的工作重点,比如推动紧密纺等先进纺纱技术,推广细络联合机的使用,通过采用先进装备技术和加强管理的方法,减少万锭用工量,使万锭用工平均水平达到50~60人。现在棉纺织行业的从业人员有300多万人,减少万锭用工后,生产效率可以大幅提高。

  目前,国家为支持我国纺织企业提高纺织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增强纺织产品竞争力,在政策上和具体工作上都给予很大支持。由中国纺织机械和器材工业协会提出的“新一代纺织装备”已列入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

  由经纬股份公司提出的“高效能现代化棉纺成套设备生产线”已于2007年4月通过专家评审,攻关目标是开发研制成套设备中的数字化关键单元设备,实现工艺参数在线检测和控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动化,连续化生产线。产品质量和劳动用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该公司开发研制的JWF1530型集体落纱紧密纺细纱机也已通过国家发改委专项资金验收,并已有相当数量在生产上使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几种国产紧密纺细纱机已在生产上使用。几种半自动和全自动转杯纺纱机也已开始投入生产。

  由青岛宏大开发研制的JWG1001型自动络筒机已通过国家发改委专项资金验收。开始批量生产。该机总体上已达到国际知名品牌的先进水平。在此基础上青岛宏大已开始研制细纱络筒联合机。

  由我国自主开发的无梭织机自动化技术已得到进一步应用。这些先进的设备采用了微电脑技术以及其他电子检测技术,对全机的运动进行控制,尤其对产品质量的自动监控,具有车速较高,生产产量高,品种的适应性好,机电一体化程度高,操作简单,噪音小等优势。其中难度较大的高性能喷气织机也有进展,开始批量生产。与此同时,我国新一代纺织染整装备的开发研制已进入实施阶段。

  积极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是全行业的工作重点,比如推动紧密纺等先进纺纱技术,推广细络联合机的使用,通过采用先进装备技术和加强管理的方法,减少万锭用工量等。我们欣喜地看到各地有关部门也都十分重视和支持纺织新设备的开发研制,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新一代纺织装备已经开始鉴定,到2010年完成所有项目验收。我相信,到那时,我国的棉纺装备可以达到或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纺织服装周刊》:对于加快棉纺行业的发展步伐,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梅自强院士:现代纺织技术的主要特征是智能化生产。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导,以新材料和高精度自动化机械加工技术为基础,运用传感技术和多电机传动等技术开发研制新设备,实现纺纱生产的高度自动化,借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

  在过去几年中,我们曾经组织过专家参观团去国外参观纺机展,对参展的纺机相关产品进行技术评估。我建议,今年七月在上海举办的“2008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ITMA ASIA+CITME2008)”会有400多家外国参展,希望由纺织工业协会牵头,组织一些专家对参会的纺机相关产品进行高起点、高水准的评估,不仅评估国外产品,也评估国产的纺机,让大家在同一个平台上比较一下,这样有利于纺机生产企业和下游纺机使用厂商深入了解并把握最新技术动向,给国内企业作参考,找到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纺织服装周刊》:2008年企业的用棉量预计将超过1200万吨,棉纺企业还将面临巨大的棉花原料缺口,加上滑准税致使进口棉花价格居高不下,这种原料的压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梅自强院士:虽然原料成本提升和数量短缺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棉纺企业的利润空间,但这并不表明2008年棉纺织行业没有希望。应对棉花供需矛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要从政策上保护棉农利益,稳定棉花产量;适当扩大种植面积,科学种棉,提高棉花单产;

  其次,通过先进技术、设备、工艺降低资源原料消耗。现在,我国棉纺织工业已经形成了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工业体系,棉纺织行业多年累积起来的竞争优势还会持续。同时,全行业大约有30%的企业由于技术改造的成果显现,产品附加值较高,产业链效果明显。我们还可以通过扩大精梳生产能力,开发细高支精梳纱,开发生产高档精梳后加工产品,不仅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还有利节省原料资源。

  第三,加快可替代天然纤维的开发力度加大对黄红麻、大麻、竹纤维等非棉天然纤维及化学纤维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各种新工艺、新技术、纯纺、混纺、多组分纺纱,提高纱、布质量,扩大花色品种,限制低水平生产能力的发展,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把有限的棉花资源用于生产的同时,将大量的可替代纤维投入生产,这不仅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环节棉花原料短缺的问题,更能丰富我国的纺织产品种类,扩大消费者选择的范围,适应市场需求。《纺织服装周刊》:棉纺行业的发展除了硬件提升外,我们在“软件”方面应该如何提升?梅自强院士:长期以来,我国纺织企业积累了一条基本经验“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现代化纺织装备自动化程度提高后,对工人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更高,管理的难度也加大了。

  纺织生产是多机台、多工序、24小时连续生产,为了保证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工艺过程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一致性,纺织生产任何时候都要严格管理、认真管理。目前中国棉纺企业在运用科学化、人性化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我认为,棉纺企业应该在企业文化、人才战略、管理机制方面下大功夫,注重管理提升,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发挥设备的功能,做到“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将更好的技术、设备、工艺运用于企业生产,借以推进行业的快速发展。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国际观察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