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缝纫机,曾为一家人立下“汗马功劳”
在上世纪80年代,女子的嫁妆时兴“老三样”,其中就有脚踏式缝纫机。那年头,脚踏式缝纫机还比较紧俏。随着时代的进步,缝纫机不断“升级换代”。渐渐地,脚踏式缝纫机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53岁的杨惠萍阿姨现住在临海市云棠花园小区,她家楼下的车库还放着一台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产的蝴蝶牌脚踏缝纫机。
“这台缝纫机买了快30年,它曾为全家人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说缝缝补补了,就是用它做过的衣服数也数不清。”杨惠萍说。
搬进新家后,旧柜子、桌子都卖掉了,杨惠萍却舍不得扔掉这台缝纫机。“它是那段历史的一个见证。楼上没地方放,我就将它放在了车库里。”杨惠萍说。
这台缝纫机现在看起来还较新,机头可以放下去,两边板一合,就成了一张小桌子。杨惠萍说,她儿子小时候还趴在上面做过作业。
杨惠萍原先在临海绣衣厂从事设计工作,经常到上海、杭州等地出差。一看到款式新颖的童装,她就马上把式样画下来,回家依样画葫芦给儿子做童装。“海军衫、背带裤,镶上动物图案又漂亮又时尚。那时临海卖小孩子衣服的很少。邻居都问我,你这个童装是上海带来的吧?他们可能不会想到,我是用缝纫机自己做的。”杨惠萍说。
“那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为省钱,全家衣服都要自己学着做。一般来说,做一条成人裤子要6尺布,但8尺布套裁就能做两条裤子。做上衣要买两个衣长加袖长的布料。时间长了,我掌握了不少‘窍门’。我买来布料,做好衣服,边角料就用缝纫机踏成装饰包、靠垫套、床罩。”杨惠萍说。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这台缝纫机陪伴着杨惠萍从青年走向中年。“商店里衣服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看,手头也宽裕了,每年去外地旅游我都会带回不少衣服,将衣柜挂得满满的。渐渐地,我越来越少用到这台缝纫机了。我也有过让收旧货的拉走缝纫机的想法,可一则我对它挺有感情,它身上的每个部件甚至小到螺丝钉我都熟悉;二则,想想说不定缝缝补补用得着,就一直没舍得丢。”杨惠萍说。
“这不,有一天儿子上街买了两条牛仔裤,长了一些,家里的这台缝纫机就有‘用武之地’了。这点小事,我一下子就弄好了。”杨惠萍摸着缝纫机说。
记者感言:现在,在这个城市里,脚踏式缝纫机已经为数不多了。在临海,对许多年轻人来说,偶尔行走在紫阳街上,在一些服装店里才可以看到它的身影。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脚踏式缝纫机逐渐成了许多人对一个时代的记忆。或许有一天,我们只能在博物馆里见到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