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广交会:“没落”还是“理性回归”?
本届广交会期间,有一个话题在参展商中间悄然走红,几乎无人不知。
“广交会没落了吗?”
那些外贸企业纷纷互相打听,也像在问他们自己。
话题缘起于4月25日晚上CCTV2《经济半小时》播放的第103届广交会专题节目———《“没落”广交会的“反思”》。该节目描述了103届广交会纺织展区的冷清和订单的锐减,指出类似于纺织业这样的出口行业已经遭到了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成本上涨的重创。
也有人对这种说法表示反对。浙江交易团的陈永红说:“确实,本届广交会上,纺织品、服装、鞋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成交情况不理想。但是,这并不是广交会的问题,而是中国目前出口形势和出口环境的问题。广交会仅仅是反映这种情况的一个窗口。不能由此就认为广交会‘没落’,最多只能说中国出口面临困难或危机。”
那么,作为广交会主体之一的参展商,他们自己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多家参展商,试图寻找复杂外贸形势下,处于风口浪尖上广交会的真实处境。
有人欢喜有人愁
广东华纱贸易有限公司服饰部的陈燕提起这个话题就一肚子火:“为了参加广交会,展位费加上装修,我花了起码20万!结果呢?看这情形,铁定亏本。”
由于主营的装饰品属于“非必需品”类,陈燕他们本届交易会生意惨淡,成交量比往届下降四到六成。而成本,她扳着手指一一数下来,光进货价就提了10%到20%。
甚至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参展商悄悄说,情况不比非典那年好。“下届还不知道参不参加呢。”这话让人拿不准是气话还是真心话。
有人满心忧愁,但也有人暗自欢喜。珠海名匠工艺制品有限公司的康明饶说:“今年形势还不错,我们的客户订单已经排到了9月份。”
他们并购了一个意大利的箱包品牌,拥有全球注册商标保护权,在欧洲知名度很高。“我们只做中高端市场,而且整个行业都在提价,客户也能理解。所以生意基本上不受什么影响。”
更有参展商直接表示,由于外贸形势不稳定,很多小企业不敢贸然接单,而使得订单回流到大企业身上。一位来自北京的装饰品参展商表示,他们不仅老客户没有流失,新客户还增加了10%—12%。
“照今年的形势下去,估计有更多小企业会挺不下去而倒掉。说实话,这对我们来说是好事情。以前我们被那些搞价格战的小企业给拖得太累了。”扬州亨通手套帽业有限公司销售主管夏宇洋说。
“今年做外贸的,不比谁能赚,就比谁能撑。”参展商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也有小企业戏言:“不接单等死,接单是找死。”
大浪淘沙适者生存
夏宇洋对当下流传所谓“三汇两率”是外贸企业头上5把刀的说法很不屑。
“物价上涨,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些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人民币升值速度太快,而是中国外贸企业的外汇风险控制能力太差!”
他认为,其实这些风险都是可避免的,问题是中国外贸企业习惯了以前那种简单的加工贸易方式,财务人员不具备外汇管理能力,不懂得如何通过锁定汇率等金融手段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夏宇洋认为,目前外贸行业正在大洗牌,但“中国制造”不是让周边新兴的贸易国家等竞争对手打垮,也不是让出口国市场需求萎缩击败,而是自己打败了自己。
“其实,现在的广交会只是一种理性回归。”来自北京的栾先生说。以前那种靠广交会上一个小摊位,就可以拿回一年订单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代社会发达的信息网络与物流渠道多元化,使得采购商面临的选择余地很大。广交会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窗口的传奇色彩,正在迅速褪去,回归本色。
“以前的广交会,随便摆个摊都能赚到钱,那样其实很不正常、也不公平。有些企业一味靠低价竞争,把整个行业引入恶性竞争。现在大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拿产品质量说话,谁优秀,谁就胜出。”栾先生说。
商务部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指出,在多重因素挤压下,今年的外贸行业肯定会淘汰不少小企业,行业两重分化将会加剧,但优秀企业将在新一轮洗牌中得到提升。就如大浪淘沙,适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