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打“中国设计元素”牌
李宁对强势海外赞助商的反击之道:打“中国设计元素”牌
左智越像往常一样,背着绿色棉质军挎包慢慢地走到了办公桌前。环顾四周,他静静地从包中拿出一双似曾相识的草绿球鞋,然后举了起来。这个动作立刻吸引了周围的同事,目光纷纷落在球鞋上——绿色的棉大衣包裹出了鞋的主体,红红的五角星雷锋帽化身为了鞋舌,红色的Li-Ning LOGO与红色的雷锋头像交互辉映,“为人民服务”字体隐藏于鞋后跟处雷锋帽般的铁扣下。这双鞋的颜色、质地看上去有些类似于普通的军用胶鞋,但是看上去非常酷—一阵啧啧的赞叹声立刻传出。
作为李宁公司的鞋类设计师,左智越乐意看到这样的成果被人欣赏。而且这个花了他一年心血的产品,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如今,有买家在网上商店出价五千元购买。理由很简单,它最后只生产了35双,在奥运会前以限量版发售。设计这么一款球鞋,从成本收益上来衡量的确出力不讨好,但对李宁公司来说,目的却很明确——展现自己一流的工业设计能力。“彻头彻尾的中国设计让我感到骄傲。”左对《环球企业家》说。
无疑,左智越们赶上了千载难逢的好时候,这一市场所出现的井喷效应经常会让人始料未及。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2002年到2006年之间,中国运动鞋和运动服装的销售量增加了一倍,而今后五年运动服饰的年销售额增幅预计会达到20%,一线品牌增长率有望达到35%至40%。左智越本人则亲身感觉到市场的巨大膨胀—两年前,他设计的单款跑鞋在订货会上创下15万双的奇迹,但随后23万双的记录则让左更加目瞪口呆。
而现在,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也给李宁和左智越们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尽管李宁不是北京奥运会任何级别的赞助商,但它却独辟蹊径,赞助了瑞典奥运代表团(领奖装备、训练装备)、西班牙奥运代表团及田径队、阿根廷篮球队(训练服、比赛服及领奖服)、苏丹田径队(训练服、比赛服及领奖服)等一系列国际体育资源。在国内,奥运夺金最大热门的乒乓球队、跳水队、体操队、射击队也被李宁纳入囊中。为了增加曝光率,它甚至别出心裁地赞助了美国乒乓球队。
看上去这是一连串不错的交易,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李宁品牌产品销售额上升34.0%至人民币42.4亿元。得益于专业形象提升,区域性产品规划、产品的整合营销加上产品设计中高科技元素显著进步,带动鞋产品销量大幅上升,收入较2006年增长45.7%。服装产品获得28.5%的增长,而配件产品则获得10.9%的增长。作为国内一流的运动公司,在经历了定位和品牌的彷徨后,借助奥运会的机会,现在李宁把更多的经历放在设计上,通过这种不可复制的竞争力来打造属于李宁自身的特点,“我们清晰地认识到,独立的中国元素是李宁的未来。”李宁专项篮球产品设计师马迅对《环球企业家》说。
奥运往事
在某种程度上,李宁对设计的重视,正是源自于其对前几届奥运会的领奖装备的准备工作。
“奥运会看起来就像一个表演场,表演性舞台感将被强化。”李宁服装产品主设计师张燕说,“你需要让人一眼看出他们是李宁过去的领奖装备,还要给人以时尚和现代的感觉。”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张花了4个月完成主题设计,弱化了领奖服中以具体中国龙图案为主题设计,取而代之采用用细线勾勒的龙型图案、扇面和鲜艳的色彩等元素。她希望达到一种“优雅的含蓄”。色彩的感觉通常更加华丽。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一整条龙,形象太具体反而弱化了时尚感,人们需要有特色、抽象、内敛的龙。张认为这种设计改变反映了中国人的自信——你不必要大声喊出来自己是中国人,这种骄傲感是油然而生的。
这种具体设计思路的改变并非空穴来风。张并不是依靠直觉来主导设计,凭猜测决定服装的颜色和款式,并且希望用这些填满零售商的货架。张数次往返于上海、杭州、成都、绵阳等城市,她拜访经销商,面对面地和消费者沟通,询问他们对李宁的产品印象,并观察他们买东西,去他们生活和消费的餐厅和街道。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李宁设计的“极光”中国奥运代表团领奖服装方案在几十个竞标方案中脱颖而出,最终伴随中国队走向领奖台。设计团队在设计时,并没有在电脑上制图和调色,更多依靠手工绘画来完成设计图案并用面料去传达颜色的感觉。
这对面料的要求自然就提高了很多——不仅要有合适的面料重现织锦和丝绸的历史感觉,而且还要有时尚感,不能显得太灰暗,印染和织花等图案不能影响装饰效果。面料供应商此前已经提前两到三年投入研发,但回复起初令人绝望——高科技面料和印花印染会有冲突,他们无法做出种类繁多、颜色一致、功能性俱佳的面料。随后,寻找面料的实验过程和工程显得非常的庞大,前后整整持续了一年才解决问题。
到2007年,李宁又操刀设计了苏丹、坦桑尼亚田径队奥运会跑步服装。而在此之前,设计团队从未去过非洲。为了培养这种设计感觉,设计人员几乎搜罗了所有关于非洲的电影、CD和图片。而在人体工程学上,非洲运动员的版型与李宁此前的设计完全不同,他们的胯部上体,手脚很长,身材却非常干瘦,而且非洲运动员对服装个性需求更加强烈。李宁不得不邀请运动员利用比赛间隙来中国进行复测试穿,来达到满意的效果。
这项工作庞大而又艰辛—一年中,张燕大约承担了一百多项有关主题设计,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最艰难的时候我经常想,为什么活总是干不完。”张回忆说,她的压力如此之大,以至于最残酷的时候她不得不躲在办公桌下嚎啕大哭,她甚至曾一度离开李宁公司,闲赋在家调节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