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空前挑战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对于外贸企业的困境也表示了同样的担忧。他在会议上指出,一季度中国纺织品出口增速同比下降20.6个百分点,服装、纺织、鞋帽、箱包等行业的出口增速放缓。企业对二季度以后的订单都“不太敢接”。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印证了两位权威人士的判断:我国一季度贸易顺差3年来首次下降。3月份我国贸易顺差为134.07亿美元,较上月增加48.52亿美元。至此,一季度贸易顺差为414.1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回落10.8%,这也是第一季度贸易顺差近3年以来首次下降。
企业无外力恐难以自拔
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新劳动法颁布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去年以来,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寒流。事实上,由于成本压力以及人民币升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外贸企业正在失去出口贸易的兴趣。傅自应表示:“去年至今,不少出口企业‘大单改小单、长单改短单’,被迫放弃了一些贸易机会,陷入停产、半停产的状态。”
傅自应还指出,今年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趋向紧缩,利率、汇率、资源性产品价格都趋于上升,再加上人工成本的提高,不可避免地对进出口企业产生影响。
第一纺织网首席分析师樊敏甚至表示:“当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达到6.5时,将有25%—30%的纺织企业被迫转型。”他强调,“这个转型包括淘汰、缩小规模。”据他预测,在当前形势下,必然有50%的企业在2010年前倒闭或转型。
“去年担心的问题可能是贸易摩擦。”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如果今天主要担忧如何减少企业破产,那首要任务则变成了帮助它们存活下去。”张晓强在此次会议上表示。
他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中国就业带动作用大,还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中国作为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总体技术水平较低的国家,不可能在中短期内完全放弃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现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第一纺织网总编辑汪前进也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大多中小纺织企业的情况还在加速恶化,可以说“两条腿都已陷在泥里”,无外力恐怕是“难以自拔”。
中国不应畏惧对出口商加以鼓励
张晓强表示,由于来自美国、欧盟和日本的需求减弱,中国不应畏惧对出口商加以鼓励。“可以通过适当提高一些企业的出口退税率,来预防出口大幅下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告诉本报记者。
但是,也有接近决策层的人士告诉记者,中央虽然最近十分关注制造业目前出现的问题,但是出口政策年内应该不会出现大幅度调整,不过企业所期望的“回暖政策”仍然不太现实。
作为国家发改委官员,张晓强在会议上也只是表示:“不能再降低企业的出口退税率。”在他看来,稳定应该成为加工贸易的关键词。傅自应同意张晓强的观点,认为政策稳定应当成为防止出口突然大幅下滑的主要措施。
广东一家外贸企业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出口退税率是否回调,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通过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式,渡过目前的难关。他希望国家能出台类似调整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所面临的困难与风险。
对此,学者隆国强也表示,应该根据企业目前存在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难度,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背景下,提供更多的避险工具等。
傅自应也表示:“我国金融机构对人民币升值提供的避险工具不多,随着国际市场的趋紧,我国企业提价越来越困难。企业消化汇率的空间越来越小。”他强调,政府将继续协调推动有关的金融机构,开发更多的汇率避险工具,帮助企业减少汇率波动造成的损失。继续对有市场、有订单、有效益的出口企业给予必要的信贷支持。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人民币升值虽然增加企业的成本,但也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专家认为,目前我国正处于比较优势调整升级的时期,如果我国的进出口企业,能够在这一进程中,通过海外并购,海外生产途径,建立自己的全球营销的网络,优化生产要素的全球布局,实现从单纯的进出口企业向跨国公司的转变,就可以实现转化挑战为机遇,实现自身发展的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