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企业外转内:又一轮价格战不可避免?
最近一段时间,山东洋奇服饰总经理姚民总感觉有一种压力若隐若现,这种压力来自于他周围那些因饱受人民币升值之苦,而正处于转型状态中的中小服装外贸企业。“转型后,他们为了尽快打开市场,把产品的价格压得很低。我们国内市场部的人现在一开会就要研究对策。”姚民诉苦说。
在采访中,来自多家企业的声音认为,外贸企业转内销,将在未来某个时期对内销企业带来冲击,这些企业最担心的是,外转内,将导致国内服装企业掀起一轮新的价格战。
外转内热潮
“从去年开始,中国经济由外向型逐渐向内需型转变。而人民币升值无形中会加速这场转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研究人民币课题,研究室专门在全国外贸企业聚集地区做了一次调研。
调研显示,从2007年开始,国家不断从宏观方面出台环保、利用外资、调整进口结构等多项政策促进我国经济由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而新劳动合同、两税合并、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以及降低出口退税等政策都使外向型企业逐渐将目光锁定国内市场。
一帅制衣和悠园服饰是山东的两个中等规模的服装企业,它们原本都是从外贸起家的,现在,它们都转型做内销市场了。据这两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除去面料、品牌费等成本,出口服装利润最多能剩下3%左右,可是同样一件衬衫如果在国内销售,企业的利润空间将是外贸交易的4-5倍。“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舍弃国内市场?”在他们看来,做自主品牌是外贸企业最好的出路,越早把品牌做起来,就越有主动性。
山东很多外贸企业的想法跟这两个企业类似,他们加紧在全国铺设内销网点。这两年,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挂着“外贸服装”、“出口转内销”牌子的服装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街头巷尾,外转内的热潮大有一浪盖过一浪之势。
“随着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利润微薄,他们肯定会调整战略部局。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影响迫使企业加速调整节奏。”曹建海说,“中国本身就是一个需求旺盛的巨大市场,企业进行国内贸易时,容易避免汇率波动的影响。同时,为了控制通货膨胀,也要控制中国对外出口的步伐。”
曹建海认为,对外向型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不是个好消息,但客观上也逼迫这些“中国制造”们开始考虑向“中国品牌”靠拢。
对价格战的担忧
但也有市场人士担心,外贸企业转而开发内销市场必然会带给内贸企业更多竞争压力,国内纺织品市场可能面临新的变局。
百富特服饰执行董事尹天乐认为,外贸企业做内销,没有什么优势,只有用低价格来打开市场。由于做惯了国外订单,生产能力强是外贸企业的优势,他们一般产能都很大,而且质量也不会差,但是这些企业已经习惯了低价操作,如果外贸企业大规模转内销,国内服装市场的竞争环境将会发生变化。
浙江神力针织常务副总经理姚亮也表示,习惯于为别人贴牌的外贸企业所有的优势在内销上其实都得不到体现,他们只管按照订单的要求生产服装即可,不需要考虑产品的销售问题,也不需要考虑品牌形象的推广问题。而品牌和营销渠道正是内贸企业最重要的两条腿,那些缺少两条腿的外向型企业在转型之初,非常有可能采取用低价轰开国内市场大门的策略。
“你看吧,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初,‘外转内’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就会逐渐显现出来。”姚亮断言。
采访中也了解到,确实在一些地区有部分外转内的企业采取低价开拓市场的手段,不过,这部分企业大多是原本实力不强,转型后也并没有实行品牌经营的,只是把订单的方向由国外转到了国内,他们为尽快拿到订单,会压低价格跟原本做内销市场的企业抢单子。
而调查的一些实力比较强的大型外贸企业,比如山东新光针织、浙江斐戈集团等企业,他们都是外贸和内销两条腿走路,内销市场做的是自主品牌,投入比较大,品牌附加值也比较高,因此产品的价格都不低。
“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必伴随着政策消化期、政策适应期、环境变化期和环境适应期,这种阵痛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做附加值高的自主品牌,而不能又陷入另一场拼价格的泥潭里。”业内纺织专家认为,今明两年是纺织企业最艰难的时刻,只要能熬过这两年,纺织行业的基本面和所处的生存环境便会有所缓和。随着各种因素对产业的影响和渗透完全显现,产业将迎来又一个黄金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