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我国仍应坚持从紧货币政策


http://www.texnet.com.cn  2008-05-07 08:33:54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收藏

  欧美释放流动性增大全球“过剩”压力国内投资热情偏高仍将持续

  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和欧洲央行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市场流动性,加剧了全球流动性过剩问题,这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调控流动性带来了新的挑战。而由于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储蓄率偏高等原因,经济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存在流动性过剩问题,仍需大力回收过剩流动性。

  欧美央行持续释放流动性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2日宣布,将扩大定期拍卖工具规模,扩大与欧洲央行及瑞士央行的货币互换额度,并扩大贷款拍卖所接受的抵押证券种类范围。此外,美联储还于1日通过招标拍卖国债方式再向大型投资银行提供了241.2亿美元贷款。这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进一步增加市场流动性,以缓解信贷危机。

  自2007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通过一揽子财政和货币措施持续释放流动性。主要措施包括退税、财政融资、向投资银行注资、短期标售工具、28天回购计划、定期证券借贷工具、一级交易商信用工具等。同时加强同欧洲和瑞士等央行的合作来缓解由于次贷问题造成的流动性短缺的压力。

  此外,在过去几个月中,欧洲央行等多家中央银行已多次向金融系统注资,以缓解信贷紧张问题。

  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认为,欧美等中央银行的注资举措,在缓解本国信贷压力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流动性过剩风险。通过贸易和资本流动,全球过剩流动性逐渐进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

  为应对流动性过剩问题,这些新兴市场国家不得不采取紧缩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需求,使经济增长放缓,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了不确定性。

  由于美国经济的不景气,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受到很大影响,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贸易性管理造成困难。同时,这些国家的外部需求减少,吸附流动性的能力减弱,给这些国家带来经济硬着陆的隐患。

  我国流动性过剩压力不减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一直增长较快。200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仅为1656亿美元。2008年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已经增至1.6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9.94%,增速依然较快。

  外汇储备增加,需要中央银行发行央票等手段对冲,如果没有完全对冲,就会加剧流动性过剩,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利于国内经济的稳定。

  由于美国最新公布的经济运行数据显示美国经济比预想的乐观,导致美元在上周反弹。随着今后美国经济复苏和美元反弹,我国贸易顺差增长存在反弹的压力,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压力依然较大。

  除了贸易方式,资本方式输入的流动性也需要关注,一季度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约274亿美元,同比增长近61.3%,增速比去年同期高49.7个百分点,不排除其中暗含国际短期资本借道流入,也不排除部分境外热钱通过贸易途径进入我国,主要是通过出口企业高报出口价格、低报进口价格等方式。

  从我国的特点来看,储蓄率居高不下等深层次原因也是导致流动性过剩问题一直存在的因素。去年由于资本市场的火爆,出现了“储蓄搬家”现象。但在今年,由于资本市场波动加大,储蓄出现向银行体系的回流。同时,由于今年信贷紧缩下贷款增速放缓,导致存贷差不断扩大。交通银行西安分行副行长程清洁认为,目前我国银行体系,特别是大型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存在。

  从紧的货币政策应坚定执行

  今年以来,央行引导商业银行控制贷款增速,利用发行央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货币工具有效地回收了流动性。已经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冻结约6000亿元资金,通过发行央票和正回购操作回笼资金约4.5万亿元。

  从紧货币政策在一季度调控效果显现,2月份起贷款增速下降,3月份货币供应量增速也出现回落。

  但我国投资反弹压力依然较大,价格总水平依然居于高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指出,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过快增长。

  如果全球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进一步加剧的话,那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也会有进一步的影响。因此,我国需要密切关注欧美央行增加市场流动性的措施和影响,以及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形势变化。

  我国的储蓄率比较高,有推动投资的基础,所以经济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存在流动性偏多、投资热情偏高的过程,需要不断调整,继续大力回收银行体系的过剩流动性。

  此外,热钱的流入给股市、房市带来不稳定因素,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给金融体系稳定带来冲击。需要加强防范通过贸易手段和直接投资等途径混入的境外热钱,减少其在货币层面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冲击。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华兴纱管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