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麻/棉转杯纺纱工艺实践
摘要:介绍了转杯纺纱的特点,重点论述了使用转杯纺纱技术纺制亚麻/棉混纺纱的工艺实践。关键词:转杯纺;麻/棉混纺纱;工艺流程;工艺参数
转杯纺与环锭纺相比具有工序短、生产率和效益高、可以改善生产环境、有利于实现连续化、自动化等诸多优点,特别在粗号纱生产方面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随着天然纤维热的兴起,亚麻类织物以其优良的吸湿性、散热性及良好的服饰特点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而且越来越受到青睐,特别是亚麻纺织品较之苎麻、大麻、罗布麻等纺织品服用性能更舒适、挺括、色调更柔和大方,手感更滑爽,并已进入高档纺织品的行列。我国作为世界第二亚麻资源大国,随着国际市场的拓宽,将在世界亚麻行业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亚麻及其混纺转杯纺纱产品也是其中需要开发的产品之一。
1 原料性能
纺织用亚麻均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属韧皮纤维,麻茎直径1 mm~3 mm,纤维成束地分布在茎的韧皮部分,在麻茎径向有20个~40个纤维束均匀地分布,呈一圈完整的环状纤维层。单纤维为初生韧皮纤维细胞,一个细胞就是一根单纤维,一束纤维中约有30根~50根单纤维。单纤维和束纤维的构造,在麻茎不同部位是不一致的,因此,纤维品质也是不均匀的。亚麻麻茎径向结构可由表皮层(包括薄皮、表皮、薄壁)、韧皮层(纤维层)、形成层、木质层与髓质层五部分组成。麻茎中木质层占70%~75%,韧皮层占13%~17%,韧皮层纤维含量约占11%~30%,这要视麻茎的不同部位而异。亚麻纤维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并含有较多的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和其他物质。其化学组成见表1。
由于亚麻的纤维长度差异大,特别是落麻平均长度短、短绒多、含杂多,以前主要是采用环锭细纱的纺纱工艺来加工,但成纱质量不够好,尤其是条干比较差,而采用转杯纺纱机来加工落麻和短麻就非常适应,且生产的短麻纱产量高、质量好。表2为甘肃武威麻纺厂亚麻落麻纤维的各项物理机械性能,与亚麻纤维混纺的棉纤维采用327锯齿棉,其主要性能见表3。
2 纺纱工艺流程
采用转杯纺生产加工36 tex亚麻/棉混纺纱,混纺比为45/55,其纺纱工艺流程为:
A002D型自动抓棉机→A006BS型自动混棉机→A036B型豪猪开棉机→A092AS型给棉机→A076E型单打手成卷机→A186F型梳棉机→FA304型并条机(两道)→F1603型转杯纺纱机
3 各工序工艺技术措施3.1 开清棉
根据亚麻纤维的特性,在加工亚麻/棉混纺纱时,开清棉工序应保证充分开松、均匀混和,提高棉卷质量,主要工艺参数见表4。
3.2 梳棉
合理配置梳棉工艺是提高成纱质量的重要环节。为保证纤维受到充分的梳理,应适当提高锡林的速度,有利于纤维转移和防止绕锡林,适当放慢道夫速度,虽然产量降低,但有利于剥棉和改善生条条干均匀度。梳棉工序工艺参数见表5。
3.3 并条
并条工序主要考虑合理的牵伸分配,增大加压量,充分改善纤维平行伸直度,同时加强并合作用,主要工艺参数见表6。
3.4 转杯纺
转杯纺工序是整个纺纱过程的最后一道工序,各有关工艺参数的选用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成纱质量和纺纱稳定性,转杯纺主要工艺参数见表7。
4 结束语
转杯纺纱技术的特性是它几乎可以纺制长度和粗细差异较环锭纺更难处理的各类纤维,这在其他纺纱方法中是不可能做到的。用转杯纺还可以纺竹节纱,另外在工业用和装饰用纱领域,转杯纺也是大有可为。转杯纺纱线的强力虽然较低,但成纱均匀度好、杂质少、耐磨性好、伸长大、染色性好,成纱捻度有分层结构特性,很适合于针织用纱。
参考文献:[1]李综.转杯纺纱现状及发展〔J〕.纺织新产品信息.2002,(1):5~6.[2]端木应法,吴予群.转杯纺纱机的主要性能及设备选型〔J〕.纺织工艺设备,2002;(7/8):7~11.[3]姜怀,邬福鳞,梁洁等.纺织材料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4]顾伯明.亚麻纺纱〔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8.[5]纺织材料学编写组.纺织材料学〔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6.[6]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气流纺纱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7]张百祥.转杯纺开发非棉产品的原料选配〔J〕.棉纺织技术,1994;22(8):22~25.[8]童雨津.转杯纺加工绸丝/棉混纺纱的生产实践〔J〕.棉纺织技术,1994;20(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