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莱芜纺织业:突围“寒流”
近一段时间以来,山东莱芜市轻纺工业办公室主任石宪勇对人民币汇率的起起伏伏总是格外关注。特别是4月10日9点15分,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比价首度“破7”,达到6.992:1,更是让他心里平添了一丝沉重。如他所料,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进入“6时代”已成定局。5月6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为人民币6.9888元。
“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已超过18%。对莱芜市以美元挂钩货币结算的外贸纺织企业来说,这18%就是他们失去的利润。我市纺织产品出口占到产能的40%—60%之间,企业损失很大。”石宪勇说。
和石宪勇一样,莱芜市纺织业已经深刻感受到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阵阵寒意。
升值重压袭来“寒流”
纺织业是我市非钢产业中的一个支柱产业,在莱芜市经济结构调整中被寄予厚望。但人民币的升值却总让纺织企业的老总们有种如鲠在喉的感觉。
“仅仅人民币升值,一年下来公司利润至少损失6000万元以上。如果再加上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利润损失更大。”去年,泰丰纺织集团负责人多次说。
目前,人民币升值无疑已成为我市纺织业利润下降的最大因素。据相关机构估算,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销售利润即下降2%-6%。一业务人员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一年以前,人民币汇率是7.9,一种出口面料的价格如果是3美元/米,折算成人民币为23.7元;现在,人民币汇率如果是7.0,同样的面料,同样的价格,折算成人民币却只有21元。一年时间,同样面料的人民币价格就缩水2.7元,降幅近10%。
一般来讲,成本上涨,生产者首先想到的是提高产品价格。但当一家纺织企业的业务员“战战兢兢”地拿着一份单价只提高了5%的报价单给几位老客户看时,却被拒绝了。“他们根本不会接受提价,否则他们马上会选择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等成本更低的供货商。”
人民币升值不仅让纺织企业利润减少,而且成本的增加也使出口放缓。来自市外经贸局的数据显示,一季度,纺织服装产品出口2725万美元,下降14.6%,其中纺织品出口1543万美元,下降22.7%,服装出口1182万美元,下降1.2%。
纺企上演生死突围
外贸纺织业正在面临“寒冬”,但在石宪勇眼中,情况也许并没有那么糟。
泰丰、银河等企业最先想到的办法是跟人民币汇率“赛跑”。他们建立了一套全新的部门考核制度,强调要加快内部生产周期。“从接到订单到出货,以前最少要用三个月,现在必须往前赶,争取在两个月之内交货,这样我们就等于减少了一个月由于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损失。”石宪勇说。
在增强“技术防范”的同时,我市纺织企业纷纷进行更深层次的产业“突围”。
07年,泰丰投资2亿元新上的15万锭高支纱生产线使公司纱锭生产规模达到了60万锭,高支纱、精梳纱的比例提高到了90%以上,使公司在国内外高支纱市场的优势地位更加巩固。紧接着,公司又投资2.8亿元上了高支高密特宽新型家纺面料生产线,年产高支高密特宽坯布2000万米。公司目前已成为国内功能性、时尚性高档面料的主要生产企业之一。
目前,世界上一流的纺织设备和一流的纺织产品,在泰丰纺织集团的车间都能看到,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提高。
面对适者生存的环境,莱芜市纺织企业也开始走出省门乃至国门,站在全球的角度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外地资源和优惠政策,以降低成本,确保企业持续发展。银河纺织集团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投资39293.21万元建设10万锭的精梳棉纺项目,一期工程已于去年11月15日竣工投产。在柬埔寨,银河纺织集团牵头领办齐鲁工业园,项目一期工程为服装加工,采取随建设、随安装、随投产的方式,2007年8月部分陆续投入生产,服装加工部分计划于今年6月全部投产。
另外,莱芜市纺织企业也开始主动转型,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其他产业,以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银河纺织集团依托山东大学的产学研优势,进军光电子材料领域,成为公司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人民币持续加速升值的大背景下,莱芜市纺织企业必将经历一个比较痛苦的阶段,但在优胜劣汰的同时,通过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莱芜市企业综合实力必将会大大增强。”泰丰纺织集团总经理黄启阁充满自信地说。(李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