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限将至塑料袋厂谋求转型 枫泾小厂减产40%
上午10点,枫泾镇,平旺塑料厂。500平方米的车间里,仅有一台吹塑机不紧不慢地工作,三两个工人斜靠墙头。如今,老板王雪林旗下的塑料袋业务已少得可怜。
“限塑令”大限将近。正当众人把关注投向超市卖场,枫泾这一几乎云集了沪上大半塑料袋生产厂的古镇上,却静静地酝酿着变化。
从前忙碌的时候:35个工人天天三班倒
王雪林的平旺塑料厂位于枫泾古镇上。记者昨天上午9点抵达时,500平方米的车间里,四大堆塑料粒子凌乱地堆放在正中间,几乎把安置在最尽头的三台吹塑机遮了起来。三两个工人轻闲地斜靠在车间墙头,只有一台机器工作时发出的声音,表明厂房还在工作。
因为离金山石化近,枫泾镇在上世纪80年代就生产出了塑料袋。方便、防水、便宜的塑料袋立即在全国大受欢迎。
王雪林的塑料厂是1995年投产的。靠6台机器,第一年就赚了十几万元。“最好赚”的是1999年到2000年,35个工人天天三班倒。
限塑令颁布后:塑料厂平均减产四成
“限塑令”颁布不久后,塑料厂变得静下来。王雪林说,因为竞争激烈,利润却大大降低,他已经将大半个厂子转手他人。
2004年时,小小的枫泾已有30多家塑料袋小企业,并以每年8至10家的速度新增。
“限塑令”的出台,加速了企业退出。业内人士估计,枫泾镇现有五六十家塑料袋生产厂家,以前平均每家日产量在1吨左右。可“限塑令”规定出台后,产量已减了40%。
面对尴尬现状:小老板本能想到改行
厂子由从前天天赶工,变成现在“休四做三”,枫泾的小老板们本能地想到改行。
三十多岁的小钟和人合伙生产塑料袋不久,就传来了“限塑令”的消息,无奈转行无纺布袋业。刚做了两个月,他的货就小批量销往杭州。转行后的他,现在对未来很乐观。
大多摊位已卖起环保袋
枫泾出产的塑料袋大多销往小店和集贸市场。而记者在豫园附近的小商品市场找了8家销售塑料袋的摊位,其中6家已不再进新货,并开始卖起了环保袋。
紫锦城商厦里的一家塑料袋摊位摊主说,做了十年买卖,最近才明确感受到了销路受阻,现在满脑子想的,就是怎么把存货清空。
小摊主们的担忧,同样影响着全国大大小小的塑料袋生产厂、批发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将被禁止生产、使用。这部分生产企业的产品将被列入淘汰类产品目录,销路直接受阻。
利润问题最令摊主们头疼。记者调查发现,现在市场里1包80只的塑料袋最好销。一位店主透露说:“6元1袋,利润有1元。”可这种塑料袋极薄,离国家标准相去甚远。“而国家要求的那种厚的塑料袋,利润一定没现在高。”
这些批发小贩早早卖起无纺布袋,正是出于利润考虑。据称,2元一个无纺布袋的利润达1元。
■专家把脉
产品升级换代良机到来
在上海塑料行业协会秘书长刘景芬看来,“限塑令”并不仅仅是对塑料业界的挑战,而且也是一个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良机。
据悉,目前,我国规模以上塑料包装企业有1500多家。但塑料袋的生产工艺、技术比较简单,只要把塑料粒子吹塑成塑料薄膜,然后由制袋机裁割制成相应规格即可。从投资额看,拌粒机、吹塑机、制袋机等设备的总体投入仅10多万元。因此,专门生产塑料袋的大型企业并不多见,绝大多数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枫泾镇众多塑料袋厂,就属于这一类。
刘景芬表示,“限塑令”意味着对企业产品的环保和安全要求进一步提高。而在上海,这一转变其实已基本完成。
刘景芬同时分析,除了加工无纺布袋,小企业转行还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工业包装袋转行,二是生产可降解塑料袋。